英美先後開始為公眾接種德國BioNTech及美國輝瑞協力研發的疫苗。在此之先兩國元首搶閘為疫苗造勢:白金漢宮公佈94歲的英女皇及99歲的皇夫會打針,講明將依足按規矩排隊不會打尖;美國三位前總統克林頓、小布殊、奧巴馬則發聯合聲明,願意電視直播接種疫苗。身先士卒,旨在給國人派定心丸,疫苗安全、打得過。據聞普京的女兒老早接種了俄羅斯的「衛星疫苗」,感覺良好;老父普京可明言冇打針。中國已有多種疫苗應市,且批量生產;除了內銷且供應中東及南美國家,習近平、彭麗媛有否接種卻未有所聞。哪種疫苗較為信得過,無須多講吧。
毋庸諱言,英美國家元首——以至聯合國秘書長——高調支持疫苗事出有因:時下有股反疫苗(anti-vaxxer)逆流,而其成分複雜。既有誤信疫苗導致自閉症的原教旨猶太教信徒,亦有像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的同母異父弟弟Kyle Kemper那樣的極端自由主義者,視疫苗為極權政府箝制人民之工具;本於信念,而堅決反對。另一些人指控政府給藥廠頒免責金牌,有不良效果亦無須負責,此舉猶如鼓勵藥廠拿人命教飛,形成所謂道德風險,叫人對疫苗放心不下。故此疫苗只是抗疫的第一步,剋服不了反疫苗逆流,以致接種人數不足以產生所謂「群體免疫力」,一切將歸於徒然。
民調確又顯示,有幾近四成美國人反對接種疫苗,是個不容小覷的群組。凜於政治現實,即使未搬入白宮,拜登已有言在先,不會強制國人接種疫苗。病毒傳播學家認為,要有效阻截病毒散播需廣泛接種方能形成「群體免疫力」。多少才叫廣泛?專家們對此莫衷一是,有些說若是有六成人口接種,則夠數矣。另一些則認為非七、八成人口無以有效抗疫。英女皇、過氣美國總統以身作則打針,或能起個示範作用,但若然還是有四成人口死牛一邊頸拒絕接種那又如何是好?
除了動之以情,執權者剩下來的選擇不外乎大棍子或紅蘿蔔此兩大板斧。拜登既已講明不會強權逼迫,即是收起大棍子而送上紅蘿蔔為餌:免費打針,甚至打針有錢收。疫情嚴峻,爲求儘快達至「群體免疫力」,免費打針殆為舉世共識。然而證諸經驗,免費打針看來遠不足以抵消人們對疫苗的恐懼。非奉送紅蘿蔔——打針有錢派——無以提高接種率。是何經驗?
香港自2017年起津貼合資格、領取綜援人士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兩年後將津貼範圍擴展至所有50歲以上人士。即便如此,只有不到一成人口打針;流感季節醫院的壓力沒有因而稍減。自2019年起,進一步擴闊津貼計劃,免費為所有幼兒中心、幼稚園以至小學生接種。成效如何?約一半適齡學童打了流感針,65歲以上長者則不到一半;介乎50至64歲的壯年人更只得一成左右。在2020年二月結束的流感季節,雖有約130萬人打了針,但亦不過人口的兩成而已。流感的殺傷力不比武漢病毒差。那個流感季節,133人因而死亡,個案高於武漢肺炎。
體察到抗拒打針者眾,即使遠未有絲毫眉目能否研發出對抗武漢肺炎的疫苗、需時多久、成本多高,美國已有智庫主張派錢以鼓勵人們打針;派錢之議且贏得上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下至大學教授的支持。箇中道理簡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哪怕人們對疫苗有疑慮,銀碼只消夠大,始終有助推高接種率。派多少錢才夠吸引力?
作過信封背面式的演算,智囊認為,每人派錢一千美元將足以利誘八成美國人打針,涉及的公帑約為2750億美元。這不是個小數目,較諸鎖國封城、停課停市造成的損失亦鷄碎而已——單是2019年第三季美國經濟按年急挫31%!折合約為1600多億美元。若是派錢打針能避過一劫,豈不划算?可是派錢之議行得通嗎?
不一定。打針派錢一千美元,一家四口,全取四千美元,對低下階層而言數目可觀,難保不會重複接種。派錢越多,多打幾針的誘因越大。結果是接種率看似推高了,這個假象卻無助促進「群體免疫力」。更棘手的是,無論是輝瑞或莫德納(Moderna)的疫苗都是從RNA基因入手,是個全新的嘗試。雖然有7萬多人參與測試,效果良佳,然而打真軍給數以億計不同種族、年齡、身體狀況、文化社會背景、飲食習慣…的人接種,難免引發始料不及的麻煩。若是當中又牽涉到重複接種,天曉得此將形成何等複雜的後果。疫苗顯然只是有效抗疫的第一步,距降伏病毒之期尚遠。
====================================
補白:好名勝過好命
武漢病毒疫苗率先在英國登場。九十歲的簡倫太太(Margaret Keenan)打第一針,史冊留名。估不到打第二針的八十一歲中風病人也響朵:其大號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也。大文豪有《馴悍記》,其族人則馴疫不為人後。
雖說唔怕生壞命至怕改壞名,曉改名不難勝過生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