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星球 - 葉一南

孤獨星球 - 葉一南

“Once I was traveling across the sky, this lovely planet caught my eye, and being curious I flew close by, and now I’m caught here, until I die, until we die.” Matthew Moore在1970年Space Captain一曲其中歌詞。

1973年,Tony與Maureen Wheeler結束了一段漫長的海外旅行之後,寫成他們第一本旅遊書:Across Asia on the Cheap。Tony很喜歡Space Captain一曲,但誤把lovely planet聽成Lonely Planet,他以此作為出版之名,世界上最成功的旅遊指南,從而誕生。我特別搜尋了Matthew Moore的歌曲,同樣聽到是lonely planet,錯有錯着,這是一個好名字。

今年困在家中,不斷執拾整理,十二月,終於來到書本這一項。望着那一排排高高低低,寫着意大利、秘魯、古巴、阿根廷以及用得最多的法國Lonely Planet,不捨不捨還須承認,是時候說再見。上一次帶旅遊指南出門,已經是五年前南美之行,隨身放在袋內,結果沒有拿出來翻看,一次也沒有。應當趁那時還有市場,鐵了心把它們送給二手書店,但念頭一過,立即自欺的說,或者還有用,留下吧,反正放在書架,書脊藍底白字排在一起,望上去悅目,本就是最佳裝置藝術。如是者一直拖延到現在,不知還有沒有剩餘價值。

回想八十年代背包客的旅行日子,會笑起來。當年出門十二分緊張,寸步難行,人生路不熟只得依仗旅遊書,還要早在數個月前開始籌備。窮遊住青年旅館,用傳真機訂位,家裏沒傳真機,來來回回,靠姐姐在公司幫忙,現在說起來好像平行時空。另外有袋裝小書得貼身保護,記載火車班次,丟失了人都癲。地圖亦必備,去那間旅店,坐甚麼車,遊覽多少觀光點,從早到晚寫得一清二楚。假若一次過去數個城市,身體要紮實,帶齊所有書本,等於背了二個啞鈴。LP是聖經,定必一本在手,除此之外,還有Frommer’s、Fodor’s及DK等等。那時候我們認為Frommer’s高檔一點,DK的十大選擇最妙,難得去一次旅行,不想遺漏任何資料,沒錢買下所有旅遊指南,於是在圖書館影印或去書局打書釘。日本遊玩我用中文書,資訊較合口味,大家還記得最優質的Mook「書本雜誌」嗎?那一本重得要死,時常令人中伏,書面閃閃令的,我也有一點。最高峰時候,一次帶七本書去東京,在路上不斷翻查,不覺狼狽。

俱往矣。便算天生神力可以背一百本書上路,資料再多,現在也及不得一部上了網的手提電話,況且,書本在付印一刻便過時。把景點放入Google Maps,遊覽完畢後,看看本地老饕推介,在附近順道找一間打分最高的咖啡室,慢慢嘆,然後再考慮下一站,致電Uber接送,雙手插在褲袋周遊列國,書本變成負累。無論多喜歡翻書,也敵不過現實,2005年至今,美國的旅遊書銷售跌了一半有多。2012年,Frommer’s賣給Google,2013年,Google提取完資料便解散了Frommer’s。2007年,Tony Wheeler把Lonely Planet賣給BBC,苦苦經營,大家都說,質素從此不一樣。2013年BBC轉手給一個美國有大量農地的富有外行人,賬上賠了十億。數週前,再轉入私募基金之手,曾經輝煌地印過一億本的《孤獨星球》,未來如何無人得知。

年青真好,拿着數十磅出門,只有期待與興奮,行一整天從不覺累;資料過時,誤了火車班次,笑一笑,反正睡一晚車站可省掉旅館費用;晚餐要努力,旅遊書說米蘭這一間有all you can eat pizza,目標吃下二天食物份量撐死為止……。人無再少年,與其說捨不得Lonely Planet,更捨不得是書內畫上各種顏色的記號以及急忙中的手抄資料,當中伴隨着彷彿一切美好戀戀難離的青春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