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初本港鬧口罩荒之際,由懲教署生產的CSi口罩屢被發現流出市面。申訴專員公署今年接獲14宗投訴,主動調查CSi口罩生產至付運流程,發現部門分發口罩沒有統一做法,存七大漏洞,導致「官製」口罩淪謀利生財貨物。有立法會前議員批評公署將問題「稀釋」成部門行政問題。
公署據海關的搜查行動表示,未發現CSi口罩大規模地流出市面,估計之前遭海關查獲的可能僅為過期CSi口罩。公署指在缺乏證據下,無從確定零星口罩流出的原因,但發現懲教署、物流服務署、食環署、海關、統計處、選舉事務處和機電工程署,疫情前的口罩分發機制存異,個別部門處理過期口罩不夠嚴謹,懷疑因此令過期口罩流出市面被濫用。
報告指,部門口罩分發機制主要分三種,包括將大部份口罩分發給職員並保留少量備用、應職員要求才提供、個別部門卻會將口罩放在工作間任由職員取用;七個部門均不會要求職員簽收口罩。公署批評部門將口罩預先分發,可能令職員獲取超過實際所需的數量,增加將口罩轉售風險。
公署發現,有部門安排職員剪破過期口罩及包裝盒,放入垃圾袋封好才丟掉;但亦有部門於疫情初期因口罩短缺,保留狀況良好的過期口罩應急並分發給職員。申訴專員趙慧賢表示,有某部門曾分發約250個過期口罩予職員使用,但由於其他部門可能有類似做法,故拒絕公佈有關部門名稱,以免對其不公。
公署指疫情前部份非政府機構得悉可向懲教署購買價格較低的CSi口罩,變相令這些機構受惠,但做法欠透明度。公署更留意到懲教署過往未有要求該些機構不可轉售CSi口罩,直至今年2月始規定不得轉售,上月更決定停售。資料顯示,懲教署向部門供應CSi口罩只收取直接成本價。今年5月前,物流署及社署機構購買價每個口罩只需0.13元;非政府組織及醫管局聯網額外收取每個口罩0.01元作行政成本,即每個口罩0.14元;5月起成本價才升至0.55元。
公署促請懲教署平衡製造口罩資源、各部門需求等因素,重新檢視日常及緊急情況下接受訂購口罩的政策,包括制訂銷售對象優次、訂立接單機制,並重新檢視可要求分發口罩的「非政策局及部門」名單,吸取今次經驗制訂應變指引。
立法會前議員邵家臻批評,公署調查報告對CSi口罩疑雲「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把官方口罩被大量發現在坊間發售「稀釋」成部門行政問題。他直斥若如報告所說,CSi口罩僅零星流出、有些職員貪心多取幾個口罩讓家人戴,社會就不會如此群情洶湧,CSi口罩現象也不會被社會熱議,「你問吓當初幾多人見到(CSi口罩通街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