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掀狂潮 衝破2.3萬美元 英美大戶棄黃金 斥百億掃貨

比特幣掀狂潮 衝破2.3萬美元 
英美大戶棄黃金 斥百億掃貨

【本報訊】比特幣狂潮再起!美國聯儲局周四議息維持利率不變,並指接近零息將維持至2023年。量寬加上貨幣系統趨脆弱,促使機構投資者投身比特幣,英美有大戶共斥逾百億港元掃貨,推高比特幣創歷史新高,周三衝破2.3萬美元,截至本港時間周四晚上11時15分,報23,097美元。

美國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報價資料顯示,比特幣過去兩個交易日連闖兩大關口,周三升穿2萬美元水平後,一度攻頂觸及23,712.33美元,其後價格稍回落至2.24萬美元水平。

大行唱好 看40萬美元

港美兩地比特幣概念股齊炒上,火幣科技(1611)周四全日升21.19%,報4.06元;雄岸科技(1647)升12.69%,報0.222元;BC科技(863)升3.88%,報18.2元。

美股方面,今年10月斥5,000萬美元買比特幣的電子支付商Square周三股價創新高,昨再破頂報232.87美元,升5.8%;准許用戶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交易的金融科技商龍頭Paypal亦再創新高,昨報234.42美元,升1.8%。其他比特幣概念股也抽高,Marathon Patent再破頂升15.5%,報9.56美元;Riot Blockchain升11.47%,報11.52美元;嘉楠科技升8.8%至4.15美元。

各國央行「大開水喉」、貨幣政策扭曲操作及比特幣認受性逐步提升,成為比特幣大升原因。美國法官裁定比特幣為「貨幣」,獲Square及Paypal納入為交易選項,以及對沖基金Guggenheim Partners表示將投入淨資產10%、即約5億美元(約38.75億港元)於比特幣信託基金(GBTC),一眾英美大戶棄實金轉投比特幣,對沖日後可能出現的超級通脹及推動金融「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 Finance)應用。

比特幣今年內波幅強勁,從今年初僅約7,000美元,到2月升至約1萬美元水平;約一個月後,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後,比特幣跟隨股市插水,曾低見5,000美元。其後,比特幣逐步回升,且超越2017年12月高位19,783美元。比特幣年內累計升幅錄兩倍,遠遠跑贏大市;有大行發出唱好報告,指比特幣可升值至30萬、40萬美元!

港或限專業投資者參與

不過,因為比特幣的匿名性及監管不嚴,近年變成洗黑錢的熱門途徑,在非洲、中東及東亞盛行;其中尼日利亞近年貨幣持續大幅貶值,比特幣交易更大幅增加。

在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11月正式把虛擬貨幣納入規管的框架,根據諮詢文件,僅限向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證監會亦於前日,向BC科技附屬OSL平台,發出首個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但只能為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並須受一定約束。

【小知識】09年面世一萬個換兩薄餅

比特幣是由一個化名「中本聰」的日本人,於2009年成立;早期比特幣根本無交易價值,故價格也接近零。

2009年比特幣誕生初期,美國一名軟件工程師在網上討論區發帖,表示希望有人能幫他送來兩個價值25美元的意式薄餅,並會給對方一萬個比特幣作報酬;以現時一萬個比特幣價值約2.3億美元(約17.94億港元)計,相信是全球最貴的意式薄餅。

比特幣主要採用區塊鏈技術,每項交易都會以匿名方式記錄在公開的網上賬目內。每當一項新比特幣交易產生時,就會加進區塊鏈內,每項交易均由其他比特幣使用者核實,並通過核實其他人的交易作回報,這種核實及獎勵過程稱為「挖礦」。由於每個比特幣皆運用電腦程式開採,及協定上限為2,100萬個,故早期比特幣升幅主要靠供應量珍貴來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