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回兩公斤土壤着陸 嫦娥五號探月成功 2030年建科研站

載回兩公斤土壤着陸 
嫦娥五號探月成功 2030年建科研站

載着約兩公斤月球土壤的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昨凌晨返回地球並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着陸。中國成為繼近半個世紀前的美國和前蘇聯後第三個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國家,同時宣告中國探月工程如期完成「繞、落、回」的三期規劃。國家航天局表示,計劃2030年前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目前尚未有載人登月時間表。外界關注中國成功從月球取樣,或會引新一輪太空競賽。

嫦娥五號11月24日於海南文昌發射後,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12月1日在月球正面西北部有「風暴洋」之稱的預選區域着陸並開展採樣工作。完成月面工作後,攜帶着月壤貯存裝置的上升器點火起飛,着陸器及從其側面伸出來的五星紅旗永遠留在月面。上升器6日與軌道器和返回器實現交會對接,返回器最後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返回地球,即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初次氣動減速,下降至預定高度後再向上躍出大氣層,到達最高點後再次進入大氣層再二次氣動減速,降落方式有如「打水漂」。

樣本將用於科學研究

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昨在記者會表示,嫦娥五號取回來的樣本絕大部份會用於科學研究,「包括它的結構構造、物理特性、化學成份、同位素組成、礦物特點和地質演化方面,希望能夠深化我們對月球的起源、演化方面的認識。」他又指美俄以往的九個採樣點都在緯度30度的範圍,嫦娥五號的採樣點則選擇了43度的風暴洋東北角的玄武巖區域,「這是全新的採樣區域,全新的樣本研究,對月球表面的風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演化方面應該作出很多科研貢獻。」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則稱,部份樣本將收藏北京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還有部份會送到湖南韶山作「異地災備」。他謂探月工程在完成着陸器繞月飛行、降落月球和取樣返回的「繞、落、回」的三期規劃後,即將進入第四期,包括嫦娥四號月球背面着陸巡視探測,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的相關工作等。

未有載人登月時間表

吳艷華謂中國當前的任務是要完成地球軌道空間站的建設,但目前未有載人登月的時間表,強調中國若要載人登月「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等我們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我們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載人登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賀電指,嫦娥五號任務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自冷戰結束後,美俄的太空競賽轉趨沉寂,但隨着中國近年加大對航太事業的投入,包括美俄、日本、印度、歐洲太空局等近年都向月球發射了探測器,其中美國總統特朗普曾推進美國2024年再實現載人登月。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