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矚目的財經新聞,莫過於比特幣升穿2萬美元。一年之內,升幅超過百分之二百。
不少同行認為比特幣是泡沫,由幾年前一直堅持至今。不知道泡沫幾時爆,我認為泡沫是個沒有經濟內容的解釋,說了等如沒說。
另一單相關的新聞,是信用卡公司宣佈跟全球最大鹹網Pornhub斷絕關係,迫使Pornhub的「尊上計劃」只接受加密貨幣付款。
不談泡沫,我想提出另一個假說: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價值來自其後備角色,在緊急關頭發揮貨幣的一些基本功能。
與信用卡公司決裂,鹹網要維持收入,就可以退而求其次,採用成本可能較高的加密貨幣。除了作為後備的medium of exchange,加密貨幣亦可以成為後備的store of value:為某種原因要遠走高飛,銀行戶口隨時被凍結,身上又不能攜帶大量現金或貴金屬,加密貨幣就成了相對安全的轉移家產之選。
正常情況下,利用加密貨幣作交易很麻煩,用來保值也不是特別吸引,因此不是首選,只是在非常情況下的最強後備。要驗證這個假說,我們可以量度政府監管、執法機構的技術水平,看看每當追蹤財產的方法「道高一尺」,加密貨幣的價格有否「魔高一丈」。
曾國平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