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政府有權有錢但抗疫仍一團糟(盧峯)

蘋論:政府有權有錢但抗疫仍一團糟(盧峯)

第四波武肺疫情高燒不退,每天確診個案仍接近一百宗,何時真正紓緩頗有點望天打卦的味道。正因如此,不僅一般市民批評政府之聲越來越多,向來聽教聽話的建制派以至港版官媒也開始變臉,就疫情處理對政府大興問罪之師。上周有建制派KOL直指林鄭政府抗疫政策離地,不知民間疾苦;前兩天港版官媒更發表社論狠批政府以「打工」而非「作戰」心態處理疫潮,沒有令個案「清零」的決心,以至疫情爆完一波又一波。為了維護特首作為特區第一人的權威,港版官媒當然不敢點名批評林鄭,但公然批評政府在重大政策有嚴重失誤已算是破格,反映不滿之情掩也掩不住。

拒封關疫情無限輪迴

老實說,官媒與建制KOL的批評算是後知後覺,早在前幾波疫情爆發時,抗疫專家、泛民立法會議員、醫護界以及普羅市民早已狠批林鄭政府的抗疫防疫對策離地、失焦又缺乏效率,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未能有效封關以防止病毒透過口岸進入社區,令疫情始終不斷。

以第一波疫情為例,病毒明擺着從武漢擴散到內地省市並將隨人流殺入香港。可特區政府遲遲不願封關,直到失守出現多宗個案才改變政策限制內地居民入境,結果失卻防疫先機,令病毒在社區落地生根,遺害難以清理。更可怕的是,特區政府沒有吸取第一波封關太遲的教訓,輕視病毒無孔不入的特性,以至第二波隨海外留學生回港而爆發,第三波由機組人員傳入,第四波則由尼泊爾返港人士帶進來;疫情就像無限輪迴般不住折磨港人,正常生活顯得越來越遙遠。

事實上所有能成功管控疫情的國家及地區如新西蘭、台灣、澳洲以及近一個月的新加坡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出入境控制嚴格有效,不會輕易讓病毒捲土重來,其中台灣的成功經驗尤為明顯,幾乎可說成功在第一線。偏偏特區政府在堵截外來病毒源頭上總是冇心冇力,漏洞百出,香港自然無法擺脫疫區命運,並開始成為把病毒輸往其他地方包括內地的源頭。

特區政府外防病毒不力還不僅因為決心不足,態度馬虎,具體措施上也總是落後於形勢。見識過台灣如何隔離外來旅客的港人都說,整個過程一絲不苟又細心,嚴格與社區分離,並確保全程可以追蹤。這不但令被隔離的旅客安心、舒適,也成功把病毒擋在關外。反觀從外地返香港的市民檢疫經驗甚差,指示不清,沒有指定交通工具或酒店,又未能有效追蹤他們到過的地方。凡此種種絕非前線工作人員辦事不力,而是政府高層規劃、佈局不周詳,人手、資源配置不當所致,林鄭及她的政府理當為有關失誤負全責。

左報破格轟措施離地

抗疫防疫措施不對頭外,特區政府在制訂應變方法時同樣左支右絀,離地得完全不懂民間、商界疾苦。就以推出的社交距離措施為例,政府高層最後拍板出台的限制措施往往不是太寬就是太緊,沒有仔細考慮如何在風險與影響中取得平衡,令措施經常代價高而收效少。以暑假出現的第三波疫情為例,政府忽然大幅收緊措施,全面禁止堂食,以至出現大批仍需上班市民冒雨及酷暑在街頭吃飯盒的情況,那份悽愴與狼狽實在教人心酸。

今次第四波疫情由外來輸入再經跳舞群組引爆,一般食肆並非重災區。可政府仍然一刀切向所有食肆動手,大幅收緊堂食時間到黃昏六點,市民特別是輪班工作市民要解決晚膳便變得非常麻煩;碰上近日天氣轉冷,不少人得在露天地方如公園邊食西北風邊吃飯,狼狽不堪情況不會比夏天時好多少。其實,二人限聚加上晚市限時到9或10時已能大幅壓低社交聚會、人群聚集的風險,政府為何不考慮酌情稍稍開放晚膳時間以減輕市民、業界的困難呢?

武肺疫情困擾香港市民快一年,可林鄭政府的抗疫政策卻只是在不斷擴權及肆意使用公帑,沒有多少成效,市民及企業則吃盡苦頭。這樣的民怨連港版官媒也終於看到,林鄭政府仍然無動於衷嗎?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