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房屋單位長期供不應求,政府昨公佈最新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推算2021/22年度起計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3萬伙,當中公營房屋佔30.1萬個單位。政府聲稱該十年可建31.6萬伙公營房屋,是自2014年來首次達標,惟於2020/21年度起計的首五年,年均產量實際僅得20,260伙,遠低於目標的年均3.01萬伙,而過去六年累計欠缺的公營房屋亦近7.6萬個單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承認三分二單位會在未來十年的後五年始落成,又指過去因土地不足導致未能達標,未有承諾追回建屋差額。
運房局公佈最新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七三比,當局推算2021/22至2030/31年度的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3萬伙,當中30.1萬伙為公營房屋,其中再細分成21萬伙公屋或綠置居,以及9.1萬伙包括居屋的其他資助出售單位,私樓供應目標則為12.9萬伙。
當局指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未來十年可建31.6萬伙公營房屋,比目標多出1.5萬伙,是2014年設立房屋供應目標以來首次達標。惟翻查資料,對上六年公營房屋供應目標全部未能達到,短缺單位數目介乎2.5萬至6.7萬伙,本報參考本港公營房屋實質建屋量和預計2020/21年度建屋量,再與年均供應目標對比,發現六年間累計欠缺近7.6萬伙,以未來十年年均需建3.01萬伙計算,六年「舊債」相當於2.5年的建屋量。
私樓方面,按今年9月底估算數字,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的供應量為9.2萬伙,按年下跌1,000伙。
報告顯示,2020/21至2024/25年度的五年內可建101,300伙公營房屋單位,即年均僅20,260伙,遠低於長策目標的年均3.01萬伙。
運房局局長陳帆表示,31.6萬伙的公營房屋供應目標,三分一將於十年期的前五年落成,三分二會在2026年起計的後五年落實,形容「已踏出第一步」,強調落成量「背後有事實支撐,絕冇水份」。發展局指正檢視十組未有確切發展計劃的私人土地,打算收回部份發展公營房屋,明年年初會交代結果。
對於政府未有追回過去六年公營房屋供應的不足,是否「走數」,陳帆僅稱過往不達標是因供應不足,現時達標是好開始,「冇必要將達唔達標、走唔走數拉成一個對等」,未有承諾追回過去六年差額。
房委會委員兼民主黨土地房屋發言人尹兆堅批評報告的措施毫無新意,亦沒有客觀理據支持建屋量為何突飛猛進,質疑政府玩弄數字遊戲,開出空頭支票。他更不滿政府未有追回過去短缺的供應量,擔心市民輪候公屋的時間只有越來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