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台灣電影《返校》在風雨中上畫。傳過因為題材敏感被禁映,延期後,場次縮到蟻俠一樣。好彩了,沒有跟大陸一樣不見天日。改編電玩遊戲咋喎,又無MC Jin,有乜咁敏感?原來因為情節提及台灣戒嚴期間,國民黨政府為阻止共產主義滲透,禁私自結黨,禁讀禁書,鼓勵民眾篤灰,周圍瀰漫白色恐怖。崩口人忌崩口碗,真係幾敏感。
越打壓越受支持,常識來的。電影在香港收過千萬票房,在台灣金馬獎獲得五項大獎。一年過後,更拍成電視劇版。《返校》本來就超多賣點:台灣黑歷史、校園、鬼……可能參考了HBO的《通靈少女》帶領台劇衝向國際,Netflix的電視劇版也加重台灣廟宇文化,滿足外國人獵奇心態。問我,最吸引的,還是師生戀。
《返校》電影版發生於六十年代,阿媽懷疑阿爸偷食搞到癡癡呆呆,令女學生相當抑鬱,情不自禁下,跟暗中創辦讀書會的靚仔老師發展師生戀。老師臨崖勒馬,女學生以為另一位靚靚老師是情敵,呷醋,一怒之下向軍官篤灰。結果,讀書會被軍隊一網成擒,成員幾乎全死。女學生知道自己的情緒化害人不淺,羞愧難當,自殺身亡。電視劇版將故事設定在30幾年後,自殺身亡的女學生變成鬼魂,有點似《哈利波特》入面長駐女廁的愛哭鬼麥朵,死不肯離開校園。遇到家庭背景相似的插班生,一人一鬼心靈相通,鬼魂學姐幫人類學妹寫出一手好詩,讓學妹得到寫詩會老師的額外關注。重現30幾年前的不幸。
師生戀,從來是禁忌。至少是香港的禁忌。有沒有受歡迎的香港電視劇以師生戀作主線?記憶中,沒有,有錯請指正。日劇有:九十年代初有《高校教師》,九十年代尾有《魔女之條件》,幾年前有《中學聖日記》,還有很多。如果,個老師是真田廣之、松嶋菜菜子、有村架純,請問點可能冇師生戀?除非,他們任職幼稚園。
放他們在一間男女校,正常來說,點都應該有一兩棵校花或校草,分散到注意力,還好。放他們在男校或女校,萬綠叢中一點紅,面對一大班血氣方剛的或春心蕩漾的,不成為性幻想對象是說不過去。中學時代,我讀男校,中三,來了一位身材較豐滿的年輕老師,明明不算甚麼美女,已經成為同學們的茶餘飯後話題,有意無意把生物科的英文讀歪少少發音,由Bio變成大波。位老師,教Bio。過幾年,又有另一位年輕女老師入職,真有點似有村架純。我指塊面是四方形方面。據說,真有學弟跟方面老師好好戀愛,畢業之後,還光明正大公開關係。我不知幾羨慕。別人讀中學,有觸感有溫度地轟轟烈烈在人生留下重要紀錄;我讀中學,有九成時間是隔着鐵絲網隔着馬路偷望對面女校的學生打排球,幻想個個似Stephy。你話,幾沒趣。
你是家長的話,當然有另一種想法。你有個女,怕出現《返校》電視劇版的情節,女兒無知到被老師騙情騙色,容易理解。30年前《高校教師》,為了減輕師生戀的傷風敗德感,編劇野島伸司寫了一段更離經叛道的亂倫關係來比較。結局,一對小情人還是不為世俗容許,要殉情才收到科。身為一個成年男人,我太清楚成年男人要賤格時可以幾賤格。一百段師生戀,不知有沒有一段似真田廣之真心憐惜櫻井幸子,絕大多數,也是真田廣之個靚仔同事,所謂的愛上女學生,只為得到年輕肉體。排斥,是人之常情。
到《魔女之條件》,換成女老師愛上男學生,無疑較易入口。尤其個老師是當年的松嶋菜菜子,不是強吻男子的60歲退休女警。去到《中學聖日記》,直頭覺得無傷大雅,嫌個男學生個阿媽搞搞震,阻住個仔撬人牆腳呀!師生戀有乜唔好?做得老師,有一定學識又有一定經濟能力,難得個仔喜歡,有個成熟穩重的姐姐幫手照顧幫手教育,總好過沉迷兩小無猜式純愛。埋牙時,兩個小朋友連避孕套都未識用,大鑊得多。
所以,《中學聖日記》咪遠遠不及《魔女之條件》受歡迎囉。冇老竇老母學校建制大力打壓的師生戀,有甚麼好看?就是喜歡見證一段段真愛在重重困阻之下,仍然能夠殺出重圍逆流而上。香港來到最適合拍攝師生戀題材的時間。一個通識科老師,教育學生獨立思考、批判精神,然後,被教育局老屈,執教牌照隨時被吊銷。對老師心存感激的學生,暗生情愫,兩個人,齊心對抗校園內與社會上的種種不公義。老師陷入個人感受與道德枷鎖的兩難,可歌可泣。這些才是貼地呀!不一定要重複又重複買唔起樓被迫租劏房,齊齊入住太空艙搞嘢。彷彿,香港只有土地問題,完全沒有其他問題,傷害力大得多的問題。
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快樂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 : 方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