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用多種藥物 容易引起不良反應

長者服用多種藥物 容易引起不良反應

【本報訊】隨身體功能逐漸衰退,長者服用多種藥物的情況十分普遍。《香港醫學雜誌》刊登文章,指香港有不少老年患者屬「多重用藥」,惟部份長者因理解能力較差、難有自理能力等原因,未有跟順用藥引指,反而令身體狀況轉差。文章建議改善長者的護理,實際情況來制訂治療目標才處方用藥,同時簡化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

78%長者病人服五種或以上藥物

《香港醫學雜誌》昨刊登由明愛醫院老人科醫生王哲慧所撰寫的文章,探討長者在藥物使用的相關問題。在門診及住院患者中,每位患者分別平均獲處方六種和九種藥物。2015年,香港有高達77.8%的老年病患者屬「多重用藥」,即同時服用五種或以上的藥物,比20年前所佔的百分比增逾兩倍。文章亦引用2011年的研究,指11%的老年患者更是同時服用10種或以上藥物。

然而,長者服藥依順性不佳,令處理藥物更為複雜。文章舉例,一名患用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的80歲婦人,被處方包括阿士匹靈在內共17種藥物。她強烈拒絕門診減少用藥的要求,生怕影響其血壓、失眠等問題,惟最後卻因此導致血壓過低、心悸等問題。

另外,一名79歲獨居婦人被轉介至一名社區護士進行藥物管理後,發現其家中竟存有大量藥物未有進食,最後該婦人被初步診斷患有認知障礙;一名80歲的婦人則在進院後未有留意到處方份量遭到調整,錯誤地將新舊藥物一同服用。

文章指出,「多重用藥」常導致用藥不當,令老年病人經常面對藥物不良反應,例如跌倒、認知能力下降、尿失禁;用藥同時或會增加發病率死亡率等。

然而,大多長者僅誤解用藥引指的轉變。文章同時引述三項研究指出,有一半患者出院後發現,出院時列出的藥物清單與患者自身實際服用的藥物之間存在差異,另只有不到10%的長者能完全按新的出院藥物清單服食藥物,更有14%的長者在出院後30天後,因錯誤服用藥物而須重新住院。

王哲慧建議,改善老年患者的護理才屬治本方法,從而減低「多重用藥」產生的問題。處理老人藥物問題應以患者為中心,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來制訂優先或治療目標,然後才處方用藥,亦不應以添加其他藥物,來治療其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