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當一個海外港人(梁啟智)

如何當一個海外港人(梁啟智)

英國政府早前估計未來數年將有數以十萬計的港人移居英國。最初看到這個數字還覺得有點誇張,隨着香港政局一天比一天惡化,身邊朋友一個又一個準備離開,似乎預計並非空穴來風。過去不少港人批評來港移民,現在輪到自己要遠走他鄉,應該如何自處才能好好當一個海外港人?

最簡單的答案,當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過去對來港移民所作的投訴,不管孰真孰假,自己到了外地也不應犯上。不過觀乎自80年代起的歷次移民潮,似乎我們也不見得可以免罪。在中國大陸移民湧到溫哥華之前,香港人早已把當地房價炒貴。各式各樣的英國置業指南,近月則如雨後春筍一樣湧現。別的不說,僅是樓價一項,香港人已可被列入不受歡迎名單。

對於來港移民,坊間常見投訴他們沒有融入香港社會。當香港人到了外地,又該如何入鄉隨俗呢?學術研究和現實經驗告訴我們,事情往往沒有那麼非黑即白。舉個例,許多國家對於外來移民到達後繼續吃他們過去的食物,一般都沒有太多意見;唐餐館來到美國,就成為了美國食品。但當移民繼續他們過去的信仰,而這個信仰與當地原有主流信仰又有所不同時,就往往會產生磨擦。至於哪一種生活習慣必須調整,哪一種則可以一定程度保留,從來沒有客觀標準,按時按地處處不同。

隨訊息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為融入與否作出硬性定界恐怕也不再可能。我們在網上可以看任何地方的電視節目,聽來自任何文化的流行音樂。移居後要保留和原居地的文化連繫,並不困難。當然,如果你要和本地社會作一定交往,當地主流文化總要懂一點,不然朋友之間就沒有話題了。

回顧歷史,能否被當地社會接受其實也未必輪得到你自己控制。100年前大批南歐移民來到美國,在當時的處境同樣被視為異類,各種歧視數之不盡。及後美國經濟經歷持續數十年快速增長,大家都得到好處,族群之間的分歧便慢慢淡化。相對來說,近年來自中南美洲的移民,一方面膚色和主流白人不一樣,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已進入了晚期資本主義,所有工作都變得朝不保夕,人人自危下對移民的接受程度也就大打折扣,和這些移民本身勤勞儉樸與否無關。

莫做「另類小粉紅」

相對於文化衝突,政治觀念的不同恐怕更難解決。入籍試的那些標準題目,大多數人應該都是靠強記答案過關,對協助認識當地政治文化功能有限。小粉紅在外國入籍後仍然揮動五星紅旗,到處攻擊批評中共的異見人士,固然讓人側目。不過自問香港人參與民主政治的經驗其實也十分有限,對各種制度和習慣的由來都要惡補。如果到了外國還是繼續用宮廷爭寵的角度來理解當地政治,挪用香港慣用的政治判斷套進當地政黨,不多從當地社會的角度理解其政治爭議,甚至只會轉載網上各種片面之詞,則現實上只是另一個極端的小粉紅而已。

至於當前這一批的移民,最困難的問題則恐怕是如何繼續對港作出貢獻。畢竟如果決定從此退出江湖,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本身就沒必要離開香港,乖乖留下低調過活就是。能夠在外找回人身自由,如果未有藉此為香港做點甚麼,難免會產生倖存愧疚。

對此,我提議大家把視野放開一點。理解到這是一場漫長的抗爭,則不用太介意哪種貢獻方式才算最為有效,每一點的力量都會有它的作用,無論是否和香港直接相關。不管何處的公民參與和政府問責得到促進,對香港都是好事;不管何處的民主制度和法治信任受到攻擊,對香港都是壞事。香港是世界的一員,能為香港多結識幾個朋友,少樹立幾個敵人,都是貢獻。

最後,若有香港人以介入當地政治為目標,則要記得當地民意代表的首要責任是服務當地選民。世上沒有地方有責任為香港人犧牲,亦千萬不要拿自己慣用的尺子作為衡量當地政治的唯一標準。現實上,如果人家未能自保,也不可能有餘力來幫你呢。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