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島爭議的默契還存在否?(甘粕代三)

釣島爭議的默契還存在否?(甘粕代三)

上兩期在這專欄裏提過鄧小平1978年為了交換《日中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而訪日時,在日本記者俱樂部記者會上打出了尖閣諸島(釣魚台)擱置論。這個發言在日本民間很受歡迎與支持。但日本政府與外務省並不承認鄧小平的擱置論,因鄧小平不在正式的外交場合發言,也沒留下外交文件。故他們主張日中兩國政府之間根本沒有擱置共識,相反中方主張有。這就是關於尖閣問題的大矛盾。

於此再回頭看尖閣與沖繩的歷史經過。沖繩故名叫琉球,琉球過去有自己的王國,可說是一個獨立國家。至江戶時代琉球王國採取兩邊倒外交,一邊朝貢給中國王朝,一邊維持對日關係。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半島失敗以後,最靠近沖繩,位於現在鹿兒島縣之薩摩藩發現朝貢貿易成功的琉球王國是棵搖錢樹,薩摩藩派兵侵入琉球,1611年琉球成為薩摩的藩屬,就算在日本版圖裏。自此琉球王國被薩摩藩統治,對清朝的朝貢貿易也被薩摩藩掌握。對江戶幕府發生將軍換代時,像朝鮮李氏王朝一樣得派慶賀使節至日本。但琉球王國卻同時維持被清朝冊封的體制,故可說是兩屬,其地位非常曖昧。

明治維新後成立的大日本帝國1879年做了所謂「琉球處分」,按照全國舉行的廢藩置縣而把琉球藩換成沖繩縣。接着1885年1月14日以無主地先佔之國際法原則把尖閣諸島編入沖繩縣。這就是日本主張領有尖閣諸島的論據。

那麼大陸與台灣自何時開始主張主權呢?1968年聯合國亞洲遠東經濟委員會調查了尖閣海域海底資源,之後那時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和還沒加入聯合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開始主張尖閣諸島主權。但奇怪的就是1972年把尖閣諸島在內的沖繩回歸日本時,海峽兩岸政權都沒反對過。但這前後兩岸對尖閣諸島的主張發生了巨大變化。

中方在1970年刊出的地圖上確實有尖閣諸島的地名,國境線劃在大陸與尖閣諸島中間。但1971年刊出的版本上,尖閣諸島這地名改為釣魚台,國境線也改劃在尖閣諸島與日本之間。這變化就是中方開始領土主張之第一步。同年6月,當時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主張主權,接着成功取代其聯合國地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在12月30日發聲明稱釣魚台是中國領土。中國歷史長久,記載釣魚台的古文件也豐富,他們把那些文件當作主權的證據。

三方都主張主權,但日本實效管理尖閣諸島。故兩岸與日本之間時常發生小磨擦。台灣漁船進入打魚,100艘以上的大陸武裝漁船進入(1978年),港台之保釣示威,七個中國人登陸(2004年),碰撞日方海上保安廳船舶之中國船長被捕(2010年),日方國有化(2012年)等等。但除了2010年船長被捕之外,日方均採取較軟的手法處理,恐怕因日中之間有不變更現狀的默契。日本政府表面上主張主權,同時實際上以較軟的方式處理那些小磨擦。小泉純一郎內閣2004年把登陸的七個中國人不起訴不問罪而馬上釋放。外務省幹部也實際上承認日中間的默契。但日方還堅持日中之間沒有領土糾紛之大方針。

「有沒有默契?我不敢講。講出來默契就消滅呢。」他這一句話就明明證明兩國政府之間有不變更現狀的默契。

在日本強烈主張主權而推動實際海上活動的還是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建設燈塔與尖閣神社、石原慎太郎為了收購尖閣諸島而募捐、接着野田佳彥民主黨內閣2012年終於國有化。最近發生的就是中國外相王毅指出的「不明真相的漁船」,即日本右翼開的網絡電視,櫻花頻道購買的漁船。

中日海上力量改變

對中方來講,日本這些行為都被認為變更現狀、違反默契,每次都以強硬的態度來對待。雖中方不能實效管理尖閣諸島,但他們自1971年以來一直都主張主權。故對他們來講,派海警船驅逐櫻花頻道之偽裝漁船也是理所當然的。

「關於尖閣主權問題,日本只能以戰略性卧薪嘗膽對待。」另一個外務省幹部嘆氣。日中之間2008年達成戰略性夥伴關係的共識。但這20年,中國國力變大,海上戰力變得比日本強。夥伴關係變化為卧薪嘗膽,這就象徵着日方困境。在那邊萬一發生偶爾性小衝突,日方就沒法對抗。故他認為在敵強自弱之局面下,日本只能忍耐而不能給對方進領海的藉口。

王毅的發言提醒及向日方要求取締那些偽裝漁船的挑釁行為。但一家日媒都沒有報道過發言真意,只批判他強硬主張主權而已。故日本民眾幾乎都不了解尖閣諸島那邊到底發生了甚麼,加上他們反共厭中情緒大增,彷彿二戰日中開戰前當時民眾齊口喊「暴支膺懲」一般。

認知現狀脫離解決主權糾紛之重大危機。日本政府由於王毅發言要重新考慮不變更現狀的默契怎麼辦?日中之間沒有領土糾紛的認知怎麼辦?

甘粕代三

日本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