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上收到過的信息,不只是「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不只是屈穎妍識時務轉身的潮文、不只是早已「知道了」的討論區辯論記、不只是長輩圖,最多的,毫不意外,就是餐桌上的食物。
連葉劉淑儀都知道,在社交媒體上,貼論政文章,反應遠遠不及貼一張美食圖。知情玩家會教你,想臉書IG多人知,增加「追隨者」、「促進互動」,莫過於以圖片引人注目,最佳選擇是食物,讓人知道你今天吃了什麼,比你今晚怎麼過、明天有什麼打算更吸引。
這遊戲規則一輩子都不會遵從,雖然也喜歡吃,也有一點點講究,也懂得分辨味道不只是雞有雞味,要公告今晚吃什麼,總有稟告娘親的感覺,何必呢?
外出吃飯,身邊人幾乎都先拍為快,有些即時傳給老婆老公, 撫夫慰妻之情,尚能理解,拍完之後上傳到IG,我不知是炫耀還是分享。現在瘟疫猖獗,眾多香港朋友忽然變身烹飪高手,手藝越來越厲害,收到的美食圖也越發多得厲害。不明白不理解是以前的事,現在用心學習「照顧人性的複雜」,漸漸知其情、察其心。
抗疫疲勞,不宜跳舞,不如煮食,做個最純粹的人,最簡單就是吃;做一個快樂人,最輕易就是吃得開心。在難熬的時代,什麼打壓媒體、什麼制度崩壞,讓人不伸出頭來也天天吃癟,何以忘憂,唯有吃個夠。
食物圖片,猶如望梅,真能止渴。今年生日前夕,有心人聚眾玩煮飯仔,大半夜十一點弄了露筍炒牛肉、烤嫩牛肋骨,還有煎牛排,全程直播給我看。隔岸觀火候剛好的嫩粉紅色,色香味俱全,我這邊雖然沒吃到,但食物的記憶,比任何人事都容易承載。最初我還吆喝這什麼態度,你們大快朵頤來為我慶生?吃到十二點前,端出一個蛋糕,然後叫我許願,再往電腦屏幕吹蠟燭,吹脹。
不過,這看似荒謬的慶生大典,飽含合情合理的心思,一早吃過了晚飯的我,也像吃了一頓宵夜,吃了一肚子感情,有心人用食物給我營養,也算是豐厚的精神糧食。如果那一夜要講心,也不知從何講起,還是講飲講食不傷身不費神,搭正十二點,難不成要講明天會更好?
經此一夜,眼看朋友發來下午茶的內容,真心明白箇中用意:今天吃得很高興;千言萬語,盡在提拉米蘇、黑糖珍奶。無論天要降大中小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的話,吃得好是超前部署。食物是疾病的來源,也是生存的動力。講飲講食,講得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