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畢了HBO的Industry,這套劇集是近年相對貼近現代現實的交易部門肥皂劇。
把劇集裏沉悶的乘十再把刺激的除十,大致上把剛入行的分析員有機會面對市場情況和人際關係描述得宜。比起甚麼華爾街之狼之類的更貼近現代交易部日常。只八集,非常鼓勵對這一行還有幻想的年輕人看一看。
共鳴位很多:落錯單時你會有一刻覺得呼吸困難甚至奢望你的錯誤沒有人發現、自作聰明以為點子可以勝過市場但說出來之後尷尬不已、同輩之間競爭之外,甚至要防備因泊錯碼頭而來自上級的陷阱、酒精上頭的同事在客戶面前說錯話要忙着解圍等等。
其中一點是現在做投銀已經不是甚麼天之驕子。劇名叫Industry也是對得諷刺,投資銀行已經降成平平淡淡的一個「工業」。當底薪一球美金的內地同事們現今也只自嘲為「金融民工」,每一次看見娛樂版那些女偽人釣上了「金融才俊」,大家也會起底嘲笑一番。
當然,這還是一份大學畢業精英們「would kill for」的第一份工,因為三十歲前要買車買樓結婚還絕對可行,只不過前輩們買銅鑼灣而我們只能買銅鑼灣山,前輩們買奔馳而我們買恒馳而已。
這劇集也令我回想起當年入行的初衷。為甚麼我當年沒有選擇在上市融資部、企業銀行部或風險管理部開始工作?因為在交易室是真真正正一個論功行賞的廝殺地方。入行第一年在交易自己可能一輩子也賺不到的金額,為比自己大廿年的客戶和銀行帶來生意。沒有人介意你的背景出身,沒能力的明天就會消失。不論經驗,只用能力分高下。
到現在還偶爾聽到有天才以廿四歲之齡升做副總裁,廿七歲已經是「枱頭」,三十歲夠退休。但更多是和我一樣的失敗者,年過三十,生活算是無憂但還未夠退休。
所以各位傳媒朋友請不要再為姐仔的男伴們戴上金融才俊這個光環,我們都不過是一般打工仔而已。
莊逸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