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李活新聞,華納兄弟宣佈明年所有院綫新片將同步上架HBO Max。咁搞法,戲院大鑊了。香港電影院今年多災多難,三度停業。未來製作公司如大規模改變上片模式,院商可能也要諗計,重新調整運作方法。所謂物競天擇,適者才可留低。
又寫「香港倒後鏡」。已被時代淘汰的大戲院,與現在的迷你戲院完全不同。它們的放映廳大很多。座位方面,一般分為堂座和超等兩個類別,票價亦有所不同。更早的年代,部份戲院,堂座更分為前座、中座及後座。樓上的座位,亦有超等及特等之分。
60年代至80年代,睇戲是大眾娛樂。電影放映之時,銀幕上固然刀光劍影,拳來腳往,銀幕下也嘈喧巴閉,十分熱鬧。那年頭,每家大戲院門外,開場前例必小販雲集,售賣各式美味小吃。戲院之內,煙民吞雲吐霧,小孩吃零食及喧鬧,大人談情說愛………真正是各適其適,完全生活化的社交活動。
60年代最巴閉之戲院,為新蒲崗麗宮,1966年建成。它是全港最大的電影院,座位共3,000。開幕之時,轟動全港,新蒲崗萬人空巷,原因是當天首映《彩色青春》,陳寶珠及蕭芳芳隨片登台,胡楓擔任司儀,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簡悅強剪綵之故。麗宮戲院由於座位太多,其後經營上出現不少問題。80年代改為上映二輪電影,但生意也是一般。1992年戲院正式結業,拆卸後重建,現址為越秀廣場。
70、80年代港島區大型電影院,主要有中環的娛樂、皇后及恒星;銅鑼灣的利舞台、紐約、豪華、總統、新都及碧麗宮。當年中環三家戲院全部放映港產片。娛樂屬於邵氏院綫,皇后歸嘉樂院綫。恒星70年代早期上映港產獨立製作,80年代放映新藝城的電影。恒星戲院於1982年拆卸,現為無限極廣場。
銅鑼灣當年戲院甚多,以放映西片為主。至於由邵氏投資經營的碧麗宮戲院,則於80年代初才開業,票價全港最貴。碧麗宮戲院所在之位置,即現時世貿中心第一層商場。香港電影院面對時代大洪流,已多回改革。90年代港產片式微,老式大戲院相繼結業。之後新建的戲院,全部一院分為多家迷你放映廳,禁止吸煙及喧鬧,劃一票價,才能繼續生存。
再一次革新,可能是未來的出路。
撰文:區紹熙
本欄逢周二刊出
【光影漫步】
超級戲迷,嬉笑怒罵品評新片。漫步影壇細說從頭。著有《港產片真巴閉》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