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台灣的鄉下地方生活,習慣了安靜的我們,平日沒有甚麼事都不會去台北,這星期難得去了台北一趟,就順路拜訪了一直很想去的台灣黃店餐廳支持一下。
已經一年多沒有回香港,沒有感受過在香港光顧黃店的氣氛。走入空間不大的餐廳,無論是侍應和食客說的都是講廣東話(台灣人說這叫香港話),突然身邊人都變成同聲同氣,是一種很微妙的親切感覺。
看着這些從香港來到台灣工作的年輕人背影,心中都不禁猜想着,他們每一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有血有淚的故事。每個年輕人最後可以站在台灣這間餐廳的廚房工作,彷彿都身經百戰也傷痕纍纍,一點都不簡單。
餐廳上有告示清楚地寫着,餐廳內的人不接受訪問,也不希望被拍照,想像着這間餐廳之前曾經受到騷擾和惡意破壞,今天他們已經重新出發。餐點的名字都是有意思的,好像是「攬炒」 就是炒雜菜,「和勇」就是紅醬和白醬配在一起的鴛鴦飯。餐廳的每個角落,還貼着和抗爭相關詞滙的解釋,嘗試給更多台灣人知道這些新詞語背後的意思。
餐廳內只有十數個座位,還有一台電視機正在播放之前中大、理大學生與警察對抗的電視片段。我的座位背着那台電視機,電視中響起了那首熟悉的《海闊天空》,我抬頭轉身望着電視的時候,剛好播着理大滿目瘡痍的片段,從前身為理大學生會幹事的我,真的不忍也不敢再看下去,我怕再看多一秒鐘,我就要留着淚吃菠蘿包了。
來到台灣這間餐廳,不是一間普通的餐廳,餐廳食物味道已經不是重點,我們吃着他們的菠蘿包,喝着我久違了的椰汁紅豆冰,心裏有一份說不出的感動。
雖然餐廳內的香港人沒有說甚麼,我們也只是默默地拿起便利貼,寫上我們的心聲貼在餐廳內的連儂牆上,彷彿在店內用餐的香港人,大家都心照不宣,不用多說。
餐廳旁邊還剛剛新開了一間由同一群老闆經營,兼賣小物的飲品店,手搖飲品的名字如人血饅頭、小粉紅、警嫂等,這些黑色幽默,大概只有香港人才懂得背後意思。
在精品店顧店的香港人比較健談,說來光顧的客人九成都是香港人,店內除了售賣很多有關香港抗爭的畫作和精品,還有售賣一些由不同人捐贈給他們的二手物品。他們為了照顧一班來台的年輕人,最近還開始做台灣選物代購,小小的店內就堆滿了一大堆順豐紙箱,都是香港客人向他們訂購的台灣產品。
身為在台灣的香港人,我承認大部份時間我們都只可以隔岸觀火,就是站在餐廳和精品店內的小小空間中,心情極其複雜,翻着店內香港人抗爭的相集,還是很震撼很心痛。
我們還沒有機會在香港光顧黃店,就是同樣地身為餐廳經營者,我們彷彿也感受到, 無論是在香港或台灣,要公開地大聲宣佈自己是一間黃店,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就要有心理準備隨時受到不同的攻擊、批判、騷擾,這確是需要一份很大的勇氣,一份給人逼出來幾乎瘋狂的勇氣。
Cass(King Kong 媽媽)
八十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二○一七年五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