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氣候議題向來是國際話語權的戰場,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提出「2060年實施碳中和」目標,被質疑缺乏細節。《巴黎協定》簽署五周年之際,習在聯合國舉辦的氣候視像會議上,首次提出更具體的目標,包括2030年每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減少六成半等,擬展現中國要引領世界對抗氣候變遷的雄心,不過環保團體則指,新目標僅是「微小一步」。
多國為了遏止全球暖化,在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Paris Acoord)前日(12日)邁向五周年。逾70國領袖前日以視像形式,出席聯合國「氣候雄心峯會」。作為第一大碳排放國的中國,與會的習近平重申,努力爭取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峯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習在會上進一步宣佈四項目標,包括到2030年,中國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比重達兩成半;森林蓄積量較2005年增加60億立方公尺,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習表示,中國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他並再次在國際場合上,重申單邊主義沒有出路,只有堅持多邊主義,講團結、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贏。
至於碳排放量排第二、去年宣佈退出巴黎協定的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昨發聲明,宣佈上任首日,美國會重新加入巴黎協定。
中國是全球最大污染國,碳排放量佔全球接近三成,燃煤發電廠數量居全球之最。習近平9月提出2060年實施碳中和的目標,即一方面透過盡量減排、另一方面以投資再生能源等方式抵銷碳排放,最終達至排放淨值為零。外界分析認為,對比美國頻頻「退群」,中國力求樹立起執行國際條約、值得信賴的角色。不過同時亦被質疑,這一目標背後,欠缺執行細節。
此次習提出更具體的減排目標,綠色和平東亞區全球政策高級顧問李碩對形容,這是向前邁進的「微小一步」,但中國有能力做得更多。武漢肺炎期間雖然全球碳排放量下跌,但中國的經濟復蘇絕非「綠色」,而是以水泥製造等會增加排放的途徑實現。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向本報表示,各國在氣候目標上,大多「鬥快掟長遠目標出來」,關鍵是如何落實。新能源的目標是12億千瓦,2019年中國社會用電量逾七萬億千瓦,相較之下,12億仍然是少數,「是否可以追得上未來(減排)目標?根據提供的數字,感覺未夠實淨,且看他能夠做到甚麼,更加令人信服。」他又指,中國可再生能源成本低、發展快,有能力在全球氣候問題上爭取與其他國家合作,希望以此在對美國的博弈、氣候外交上「打張靚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