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權者把泛民主派議員逼出立法會以後,手執大權的建制派政團以至支持者形勢大好,本該同心執政為所欲為;誰知道近一段時間先後有多名建制陣營中人對林鄭及特區政府發炮,火藥味甚濃。
比較客氣的是建制派立法會議員石禮謙,他在議會批評《施政報告》把大灣區視為救星的策略不妥,認為香港該面向世界,展現國際城市的特質。不過,他點到即止,說自己是建制派,不管特區政府或林鄭如何回應(或不回應)自己的批評他都會滿意。這番既嘲人又自嘲的話實在頗有綿裏藏針的功架。
其他建制中人特別是藍營KOL們不像石禮謙客氣,她們罵得更不留餘地。有人批評特區政府防疫措施形同留在「石器時代」,質疑今次疫潮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有KOL則直指林鄭不懂民情民怨,狠批她對香港眼前困境束手無策;這位KOL還聲言不怕人罵她的批評是在「倒林鄭反中央」,反而強調「中央想聽真話」,自己會做「指着國王說她沒穿衣服的老實孩子」,還大字標題說《我不是建制派》,以示不惜跟林鄭及特區政府切割。
建制派議員跟KOL忽然先後發作在特區擁有凌駕地位的林鄭當然令人側目,畢竟北京高層已一再呼籲「愛國愛港」力量支持特首,建制中人居然不聽指示公開狙擊林鄭,難免令人感到有蹺蹊。有分析認為林鄭訪京述職在即,可能「有心人」想先打毒針削弱她聲勢;更有指攻擊言論可能是特首選戰熱身,為在下屆可能挑戰林鄭的人如梁振英等造勢。
先不說建制派中人狙擊林鄭是否跟下屆特首選戰相關,但建制派出現窩裏鬥其實不讓人意外。首先,所謂建制派本來就是烏合之眾,既有北京在港的衞星組織(土共),也有港英時代遺留的大財團及專業精英,還有九七後內地出國鍍金後再來香港發展的「新香港人」。他們之間除了北京這個主人沒有多少共通點,也沒有甚麼共同政綱或願景,只想抓緊權勢與議席。當泛民主派仍在議會時,他們因有共同敵人而保持表面合作同撐政府。
此時此刻,泛民主派這敵人已被清除,向來面和心不和的建制派不需再掩飾相互分歧與不滿不屑,對特首及其他建制中人口誅筆伐實在不奇怪(大家還記得不久前建制派議員大合照時黃定光為排位把梁美芬大力拉扯的一幕嗎?)。
建制派內鬥當然不能排除特首選舉的因素。林鄭任期只剩一年半,會否連任已開始提上日程,有意角逐這份「筍工」的人如梁振英之流(及他們的支持者)自然要開始造勢。所謂造勢,其中一個重點自然是把矛頭指向現任特首,拉低她的民望及在北京領導層心中的評價。
以林鄭而言,挑戰者不必再費力拉低她的民望,因為在港人心目中她的印象已差得不能再差,給她零分以至負分的人超過半數。真正有用的是打能力牌。要知道林鄭向以「好打得」自誇,不管在北京、香港以至國際社會都愛擺出一副I know best(我知點做)的姿態,不斷展示自己能駕馭形勢。若能打擊、削弱她好打得的形象,令林鄭在北京領導層心中失分,便有可能在2022年把她拉下馬,換上自己支持屬意的人選。
此所以建制議員及KOL們集中火力攻擊林鄭的都不是政治問題,是政策及執行能力問題,包括在抗疫防疫上的種種漏洞與過失。事實上對北京來說,香港特區已成為中國境內疫情控制最差的地方,比內蒙、黑龍江還不如。KOL們以此入手攻擊林鄭,不可說不擊中痛處。
當然,真正決定北京未來幾年對港政策包括特首人選的還是中美關係。北京領導層正在觀望美國政局會否隨着特朗普下台換上拜登而有變,暫時不會有任何大動作或人事上的決定。若果明年一月美國政府換屆後中美關係開始解凍,雙方回到某種detente(緩和)狀態,已成美方制裁對象的林鄭便會變得礙事,北京大有可能決定換人;假若對抗狀態不降溫,林鄭仍有連任機會。在北京未有明確旨意前,藍營KOL對林鄭的狙擊肯定陸續有來,甚至越來越猛烈。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