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訪】螞蟻擱置IPO,成為今年人人驚愕的「黑天鵝」;內地政治局近日開會,勢於明年監管金融科技及加強反壟斷。回顧事件,有「民企之父」稱號的張化橋接受本報專訪時直言,問題不止螞蟻上市進程太進取,也在於監管體系遠不夠健全,認為內地對規管這類正在冒起的大型金融科企存灰色地帶,且各方在招股過程心急,「誰也不清楚它做IPO,是不是應該歸人行、銀保監(監管)、要他們同意?IPO做得匆匆忙忙……我認為這件事他們(雙方)做得不漂亮」。記者:李芷珊
在螞蟻集團IPO這宗世紀撻Q中,張化橋指螞蟻與監管機構都有問題,內地規管無清晰的條文去劃清金融科技公司歸誰監管,結果螞蟻並未向銀保監等機構「叩門」。而螞蟻又急急上市,顧慮不周全,「支付本身屬於人行(支付司)監管,借唄、花唄以前是重慶政府管,現在誰管也不清楚」;張化橋又指,中國對待市場上的創新,大多讓它先「跑一跑」,若受到追捧,才着手監管及構思相關配套,「如果市場不追捧,只是個小小的東西,它就不去監管」。
曾任瑞銀中國研究部主管、其間連續四年獲《亞洲貨幣》評為「最佳中國分析師」的張化橋指,過去P2P網貸平台衍生出風風雨雨,當中包括「龐氏騙局」,令中國在互聯網金融獲得慘痛教訓。今年10月他推出新書《中國債務危機解密》,書中道出從業者的感悟:「內地一方面鼓勵創新,但另一方面缺乏標準,沒有基本的准入門檻,阿貓阿狗都來做金融創新,最終必然引致龍蛇混雜」。
張化橋曾在內地小額貸款行業打滾九年。上月螞蟻集團上市前,內地人行及銀保監突發佈《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單筆聯合貸款中,小貸公司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
螞蟻目前聯合貸款規模接近2.1萬億元,惟其出資比例不足2%;為滿足資本要求,他稱螞蟻能做的就是把部份貸款收回,及將貸款業務規模縮減,「這樣的話,我估計它要做IPO也是一年後的事情」。
若螞蟻縮減貸款業務,意味利潤將有一定程度的下跌,張化橋表示,「利潤低一點其實也是沒有問題的」,料其利潤增長放慢後,可再創新高。
張化橋認為,監管機構修改規則是遲早的事,故螞蟻來港上市計劃停下來也是件好事,「如今日做了IPO,過了兩、三個月……出了這個新規則,你的股價也要大跌」;除了股民有機會輸錢,亦損害螞蟻的聲譽。
不過,張化橋不認同螞蟻日後估值會遭大降至與內銀同樣水平,因螞蟻業務比銀行更厲害,「中國的銀行也不是儍瓜,有100多間銀行跟它搞聯合貸款及助貸,你是知道為甚麼?支付寶是銀行沒有,如果談估值跟銀行一樣也是瞎說」。
從信貸、支付,以及財富管理等五個業務板塊分析,張化橋認為,螞蟻本質仍然是互聯網金融公司,整體估值約1,789億美元(約1.396萬億港元)。
張化橋指螞蟻集團估值過去一直被市場高估,實際盈利能力遠低於市場預期,他料螞蟻再上市時估值將下調;又指上次因其估值太貴而未有認購新股,但「下一次來IPO時,我會去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