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CPI轉負與經濟出路(賀江兵)

中國CPI轉負與經濟出路(賀江兵)

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9日公佈11月數據顯示,CPI同比下降0.5%,為11年來首次出現負值,PPI同比下降1.5%,媒體和財經業內人士將此稱為「雙通縮」。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就貨幣發行看超過前幾年速度,就CPI本身看有其特殊性、結構性問題。中國出現CPI下降十分罕見,這次與2009年情況也完全不同。11年前的背景是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特別是對中國出口造成影響,經濟下滑,物價開始下跌;目前中國則是走出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在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為強勁,機構普遍認為今年中國GDP增速2%,明年8%。這輪CPI轉負有特殊原因。

首先,長期上漲偶有轉負屬於正常,但在經濟高增長中發生就很獨特了。經濟增長會出現失業率降低,物價上漲,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1%,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4%;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5.7%。

其二,結構性原因,轉負主要因素是豬肉價格下跌。在中國CPI中食品所佔權重較高,食品中豬肉又是重中之重,豬肉價格延續上月下降趨勢,同比下降12.5%,影響CPI下降約0.60個百分點。

其三,民眾收入低,消費降級,耐用商品更新周期拉長。在近十億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情況下,指望消費升級幾乎完全不可能。相反,消費降級已成為日常。與此同時,大多數民眾延長耐用品使用時間,12月10日,中國信通院公佈的國內手機市場總體情況顯示,11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2958.4萬部,同比下降15.1%;1-11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累計2.81億部,同比下降21.5%。出貨量和銷售量均已大幅下降。

其四,早期囤積了糧食與其他貨品。在疫情和洪水期間,海內外各種炒作所謂的糧荒,導致居民囤積糧食和其他商品。

其五,疫情因素。進入11月以來,世界各地疫情反彈,中國部份城市偶有出現,造成居民外出活動減少,在外就餐、娛樂、旅行、購物等減少,這也是一個較為特別的現象。

11年前,江浙與廣東出口型企業嚴重受創導致中國經濟出現下滑,當局推出了四萬億元刺激政策,現在的高鐵、機場、城市鐵路和基建很多依然是那時候的產物。現在,類似的刺激計劃很難發生,很多基建飽和甚至過剩。最重要的是,那時候深處經濟下滑之中,而現在從一季度停產中完全走出困境,本輪採用的方式是企業、個人負債走出危機。上輪處理危機模式中有一樣在照搬:商務部正在推進的是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與以舊換新。

美國制裁擴大 產業鏈打擊蔓延

雖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在明年會有高增長,然而中國經濟存在諸多隱患。比如,受到晶片供應不足的影響,南北大眾開始停產。其中,一汽-大眾自12月初起已經進入停產狀態,而上汽大眾於12月4日開始停產。

受中美貿易戰,中國勞動力成本升高、稅費成本高等因素影響,外資企業外遷東南亞、印度等對中國世界工廠產業鏈產生很難逆轉的影響。美國參眾兩院已經通過了系列法案,中美經貿、金融脫鈎將會有序推進,比如,最近眾議院全票通過的讓中企必須遵循美國上市制度、接受審計等,而對中國航空、航太、涉核單位列入黑名單,對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等。美國制裁範圍的擴大化後,將會對中國產業鏈打擊也會隨之蔓延。

隨着中美關係惡化加深,最終都會在企業、產業等反映出來,解決中國經濟中長期隱患根本出路在於改善中美關係、降低稅費等。無論企業和普通百姓都是無能為力的了。

賀江兵

中國金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