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頻違約 存在「老賴文化」

國企頻違約 存在「老賴文化」

【本報訊】國企近期接連爆發債務違約,包括曾獲AAA最高信用評級的華晨汽車集團,引起市場震驚。熟悉內地債務及貸款情況的張化橋分析指,此情況基於兩大原因;一是中國信貸膨脹過度,大量資金流向不應該去的地方;二是法律約束太弱,借貸人明顯不想履約歸還。他指大多不該借款的企業得到信貸,「不負責任,只能違約」;料相關情況將持續下去,而「最大影響是人們對信貸市場的信心更差,利率向上」。

批評信貸監管倒行逆施

張化橋坦言,目前中國借貸問題嚴重,原因有數個,包括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時,「借錢容易賺錢」,形成一股社會風氣。另外是「老賴文化」盛行,「放款有罪、賴賬有理」的思想不斷打擊社會契約精神;加上內地利率太低,變相鼓勵民眾借錢。

他又指,中國對信貸監管欠缺全面法例及倒行逆施,「某人把房子拿來抵押,到財務公司借錢,若在香港你不還,把他趕出去(意指被銀行或財仔沒收物業);但大陸警察會不准你沒收他的房子」。長久下去,他料中國絕大多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會在三年後倒閉或要轉型。

「民企國企的狀態都不好」,張化橋稱即使沒有疫情,經濟亦走下坡,「(經濟)一直都高增長了這麼多年,能佔領的市場、能做的東西也已做得差不多,而且各個行業都有產能過盛問題」;當中,銀行屬產能過盛最嚴重行業,除了數目太多,銀行資本金及放貸能力亦太大,宜「賺錢慢點賺、少賺一點,增長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