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長期病患最年輕個案 7日猝逝 因子風暴殺42歲女

無長期病患最年輕個案 7日猝逝 
因子風暴殺42歲女

【本報訊】本港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昨新增95宗確診,包括三宗輸入及92宗本地個案,其中41宗源頭不明,本港累計有7,542宗確診和疑似個案。伊利沙伯醫院一名42歲女患者(第6971號病人)留院僅一周即於前晚猝逝,成為本港最年輕而沒有長期病患的武肺死者。專家相信病人因免疫系統反應過激,出現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導致病情急速惡化。醫院藥劑師學會指類固醇是對抗細胞因子風暴的關鍵藥物,但醫管局沒交代曾否向病人處方。有專家認為若沒處方類固醇,做法值得商榷,促醫管局交代。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昨於疫情記者會表示,該女病人居於鑽石山宏景花園2座,無長期病患,12月3日發燒、咳嗽及氣促,12月6日到伊院急症室求醫,因呼吸衰竭需插喉,並轉送深切治療部,翌日確診。

■逝世的42歲女患者居於鑽石山宏景花園2座,列為源頭不明個案。

專家促交代有否處方類固醇

何指該女病人入院早期病毒數值低於20,反映病毒量高,很快已進入肺炎期及「巨大炎症期」(即細胞因子風暴),院方採用雞尾酒療法,以干擾素及多種抗病毒藥物協助,並用人工心肺機協助呼吸多天。惟女病人病情惡化,前晚10時38分離世。本港累計有117名武肺患者死亡。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這名女病人被列為本地源頭不明個案,但何婉霞在記者會指該女病人的工作單位曾有確診病人,懷疑因此受感染,又呼籲市民不要飯敍。

本港疫情至今,最年輕的兩名死者分別為居黃埔花園11期1座的39歲男子(第0013號)及12月3日離世的38歲男子(第6272號),兩人均有長期病患,換言之,今次的42歲女患者是本港最年輕而沒有長期病患的武肺死者。

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相信病人出現嚴重炎症反應,是因體內出現細胞因子風暴,免疫系統出現過激及失控的反應,攻擊自己,同時免疫因子產生風暴效應,病毒因此有機會攻入血管,擴大炎症範圍。他指年輕患者免疫系統較活躍,遇到武肺病毒時出現細胞因子風暴的機會相對年長病人更高,「而且嚟得好急,(有時)一兩日就有」,從而患重症機率也較大。

他指類固醇是對付細胞因子風暴的一線藥物,以今次個案而言,宜盡快處方及「一直用到尾」,並配合雞尾酒療法。絕大部份情況下,病人入院時,X光檢查及驗血指數已能大致判斷病人出現細胞因子風暴的機會,「例如X光會見到個肺有幾多白咗、驗血就會見到炎症因子(指數)」。雖然病人需人工肺協助,但不影響用藥原則,醫管局應交代有否向病人處方過類固醇,協助醫學界以至公眾了解武肺病毒殺傷力。

何婉霞在記者會無交代有否為該女病人處方類固醇。本報向醫管局查詢,惟截稿前未獲回覆。

醫生:遲入院影響治療成效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許樹昌不評論個別治療方案,但他指類固醇副作用大,根據醫學文獻標準,病人發病後首七天,一般而言未出現細胞因子風暴,處方應以抗病毒藥或瑞德西韋為先;第八天起處方6毫克份量的類固醇,持續10天。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該女病人太遲入院,影響治療成效。他指當病毒大量繁殖,引發細胞因子風暴,攻擊不同器官細胞,引致凝血效果,病情可兩至三日急速惡化,「病情已創傷,越遲入院,病情展望就會差好多,已經喺懸崖邊,踏出咗一步,再想救佢時已跌咗落去,救唔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