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開大學宣布,校董會決定把校名改為「香港都會大學」,洋名是「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引起網民熱議,很多人都覺得不好聽。
幾個月前,公開大學曾公開徵求新名字,最後收到過千建議,包括較普通的「香港九龍大學」、「香港東方大學」、「香港獅子山大學」、「香港何文田大學」,也有略帶民國風味的「香港弘仁大學」、「香港日新大學」,甚至娘味十足的「香港紫荊大學」也有。
相較之下,「都會」算是四平八穩的大路名稱,至少倫敦有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曼徹斯特又有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照抄總不會大錯。選用這個名字,我相信是考慮到英譯較為方便,至少不必費煞思量,去想如何翻譯「日新」、「弘仁」之類。然而Metropolitan不僅是「都會」,還是「大都會」。
Metropolitan來自metropolis,這原是拉丁文和希臘文。前面的「metro」是希臘文字根,指「母親的」,後面的「polis」指「城」,合起來就是「母城」或「母邦」。在古希臘,「母城」是相對於其殖民地才存在的名稱,例如多里亞人(Dorians)征服伯羅奔尼撒半島,多里斯(Doris)就成了伯羅奔尼撒半島多里亞人的母城。明白這段歷史,就知道metroplis為什麼後來可引申為「大都會」、「首都」了。
Metropolitan乃metropolis的形容詞,按原義理解是表示「母城的」,依現代引申義翻譯,則是「大都會的」才對。怎麼公大校董會砍掉了那個「大」字,像「洋紫荊」在《基本法》被劈去「洋」字那樣呢?我猜,一來校方應該認為「大都會」不像大學,反而似夜總會,變成「大富豪」啲friend,所以才省略那「大」字;更重要的是,「大都會大學」的簡稱是「大大」,想造反咩?
由此可見,在英語世界行得通的東西,一變中文就往往「異化」。公開大學的新名字,真反映特區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