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公司調查 - 左丁山

外資公司調查 - 左丁山

政府高官常說國安法沒影響外國公司在港投資,且看看一些數字。統計處於11月27日發佈一個名為「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調查問卷自2020年6月1日發出,也僱用兼職大學生上門調查,成功訪問了9025間公司,另有440間公司沒回應,因調查歷時三個月,相信一些公司作回應時,已知道國安法在7月1日生效。

統計處的新聞稿主要提出外資公司的駐港公司數目並沒有因為2019年的社會運動事件而大減,數目從2019年的9040間減至9025間,跌幅甚微,其中以地區總部統計數字跌幅較大。由1541間跌至1504間。看表面數字,香港能抵受2019年的風雨,主要的地區總部(Regional Headquarters)以國家分,美國第一(282間),中國其次(238),其餘是日本(226),英國(131),德國(94),法國(94),可知美國公司在香港有較大影響力。各外地公司機構僱用48萬3千人,比2018年少了一萬人。

看整份報告的第47頁才比較有意思,當中圖表有關「2020年有關選擇設立地區總部/地區辦事處/當地辦事處地點的選定因素的重要程度及香港這些因素的有利程度的意見」,外資公司認為最重要五個因素是(一)簡單稅制及低稅率(68%),(二)資訊的自由流通性(58%),(三)廉潔的政府(47%),(四)法治及司法獨立性(36%),(五)自由港地位(53%)。

明報社論(12月5日)按2019年的調查報告比較一下,一共比較了16項考慮因素,認為有利的因素向下滑的有10項,5項維持不變;1項上升,就是寫字樓租金下跌,而有關的首五項(如上一段所述),外資公司認為有利的百分比,均下滑,跌幅介乎3至10個百分點,可見外資公司對香港政治穩定、司法獨立、資訊自由各方面的觀感,已開始轉向,這當然與中港關係,國安法生效,美國制裁香港有關;譬如認為香港自由港地位是有利條件的比例比2019年下跌了6個百分點。特區政府的官員看到熱錢湧至,沾沾自喜,殊不知這些熱錢純粹為炒作新股上市而來,並非長期資金,可以迅速流走,林鄭為首的高官不願意看到統計處這份報告顯示到的黃燈警告呢?恐怕還是有國安法遮蓋他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