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通過易名「香港都會大學」

公大通過易名「香港都會大學」

【本報訊】自從警察攻打校園後,香港的大學都不再公開了,香港公開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也宣佈改名,新名字為「香港都會大學」(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校方解釋,「公開大學」名字令人誤解公大只提供遙距教育或兼讀課程,「都會大學」則反映學校位處國際都會,較為中性。

公大校長黃玉山昨宣佈,公大將更名為香港都會大學。他聲稱,新校名獲最多人提名,校董會亦同意通過。他解釋,本地乃至海外仍有許多人誤解公大只提供遙距教育或兼讀課程,對畢業生求職及參與研究或學術交流的教職員帶來不便,校方兩年前已有更改校名的計劃。

早前校方向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廣徵新校名後,校方共收到約1,100個校名意見,校名建議選項達數百個,例如九龍大學、獅子山大學,其中公眾意見佔半,學生及校友則各佔約四分一。

大學重新命名評選委員會秘書梁汝照補充,香港都會大學共接獲24個公眾人士及師生校友提名,是最多人提名的候選校名。黃玉山說,「香港都會大學」這校名能反映學校位處國際都會,且較為中性,不單能反映大學文理商課程兼備,也令學校未來發展不受校名所局限,相信亦是校董會採納此新校名的原因。

正式採用新名稱前,公大須先啟動修改大學條例的程序,並呈交立法會正式審批。立法會正式通過新名稱前,大學將繼續使用「香港公開大學」名稱。

■香港公開大學兩年前已有更改校名的計劃。

學生質疑更名為配合大灣區

身兼學生校董的公大學生會會長劉宇杰表示,學生作為大學改名後最受影響的持份者,但校方未有以開誠布公的方式諮詢同學意見,對此感到十分失望。他亦不覺得新校名令大學層次有所提升,「好似倫敦都會大學咁,都唔係出名大學」,質疑改名是否只為配合大灣區發展,招收更多內地生。他曾向大學重新命名評選委員會建議,能否給予學生會一周時間,就三個候選學校名稱進行學生公投,惟不獲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