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萬美元小費 - 葉一南

三百萬美元小費 - 葉一南

1984年,紐約市警察Robert Cunningham如常在他相熟的小餐廳吃午膳,結賬的時候,他向女服務員Phyllis Penzo提議,不如買一張彩票,假若中了獎,分一半給她作為當日小費。眾所皆知,在美國上館子,賞錢不能少,客人以彩票頂包,有些古怪。Phyllis見是老主顧,不介懷,胡亂選了一些數字。四月一日早上九時,收到Robert電話,說中了大獎共六百萬美元,她佔一半。服務員不信,畢竟當日是愚人節,況且已經忘卻此承諾,後來搞清楚,千真萬確,高興得從床上跳起來。三百萬元美金,應該是餐廳小費史最高紀錄,後來此事被改編為電影,It could happen to you,Nicholas Cage做主角。落場時間樓面在分派小費,我說了以上故事,他們嘖嘖稱奇。

付小費本來就是外國習慣,據說源於英國十七世紀。當時的紳士淑女,留宿友人莊園,離開時候,會付一些賞錢給廚子及傭人,以表達對他們額外工作的謝意。後來這習慣廣傳至餐廳及咖啡室,成為今天服務性行業的小費。富有的美國人以歐洲為時尚,去旅遊時看到這行為,感覺非常時髦,於是帶回老家,做得比英國更豪邁更爽手。我國古代有賞錢這回事,多是辦事跑腿的酬勞,直至民國時期,才真正學習了上館子給小費。那時候有些堂倌,把賬算下來,會用高音唱出「某某爺會過了,賞多少多少」,然後掌櫃及走堂兒同時和唱「謝過某爺,走好你那兒」。這一招絕,表面通知掌櫃收數,底子是如果小費太少,喊了出來,客人你面子掛不住。

我申報,做餐廳的,付小費絕不手軟,大家是行家嘛。但我一直很不解:這是為了獲取或答謝貼心服務,對不對?好像又不一定如此。美國是小費大國,潛規則客人普遍要付15%至20%,最少也要10%,尊特拉華達吃美金三百多元晚飯,給了一百元,是好客;麥當娜消費相近,卻沒有留下一分一角,嚴重違規,這些消息也可以上報紙,十分認真。反觀日本,完全沒有此傳統,付小費反而令店主很困惑,他也不知如何分派,寧願推回給客人。比較二國餐廳服務水準,美國是地獄,日本反而是天堂,我很混亂,難道小費給得愈多態度愈差?法國、英國,與泰國及越南相比,也是如此,服務好壞,似乎與民族性較有關係。話說回來,小費給得最豪的地方之一,應該是八、九十年代香港的大富豪、中國城夜總會。由門口一直派到媽咪,未坐下已經派了幾十人,真正銷金窩,美國客人看了嚇一跳,自愧不如。

日本人不肯收小費,倒令我們十分苦惱。那一年去了Kanazawa附近的山代溫泉,荒屋滔滔庵,老人家服務員們無微不至,穿着全套和服,由早餐貼身招呼到半夜,全程笑容可掬,頭髮也不鬆落一條,神級服務到一個境界,不表達感謝會是一種遺憾,怎辦呢?結果我們專程乘一小時車回市區,買了一大籃優質水果,二人合抱,送給女大將。攻其不備,優雅的女主人錯愕了一下,然後嫣然一笑,不斷鞠躬。最後一夜,她說安排了特別晚餐,鮑魚、龍蝦、海膽、喜之次,所有好東西也拿出來,吃得我要捧着肚睡在地上,很難忘。自此之後,我們在日本常用這一招,以威士忌、港式糕餅、蛋卷、口罩等等代替小費,感情更親切,因而結交了一些朋友。

同事們聽了,舉手反對,笑說,今年生活艱苦,還是喜歡現金多一點,除非是必中的六合彩。哈哈,是的,日本與香港,還是有點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