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醫術:活躍結核病(梁憲孫)

醫述醫術:活躍結核病(梁憲孫)

六十歲的陳太不幸確診高毒性淋巴癌,正接受六個月標靶藥物及化學治療,反應良好,淋巴腫瘤迅速消退。治療期間,陳太間中有低燒,最後不幸確診肺結核病,需要同時接受抗結核菌藥物治療。

不少香港人幼時曾經接觸「結核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大多沒有即時發病,結核菌長時間停留在「潛伏」狀態, 一般沒有病徵;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結核菌即有機會轉趨活躍 。

結核病較多影響肺部,常見病徵包括持續咳嗽、發燒、盜汗及體重下降等,影像學檢查如胸部X光檢查及胸部電腦掃描皆有助診斷。這病亦可影響身體其他器官組織,包括淋巴結、大腦、腎臟及骨骼等部位,必須非常小心。

懷疑病者患有活躍的肺結核感染,可先檢驗痰液,查看是否帶有結核菌。利用「齊爾.尼爾森染色法」(Ziehl Neelsen stain) 在痰液中尋找「耐酸桿菌」(Acid fast bacilli),有助確診。大部份患者的痰液只含微量結核菌,需要在實驗室培養痰液內細菌,或用基因技術探測結核菌基因;前者需時數個星期,後者即日可以有報告,有助及早確診。其他檢查方法還包括支氣管鏡檢查及肺組織活組織檢查。其他器官組織懷疑受結核菌感染,例如胸膜腔、淋巴結或腎臟,亦可進行活組織活檢;病理分析見含「朗漢斯巨細胞」(Langhans giant cells) 的「壞死性肉芽腫」(Necrotising granuloma),可同時進行結核菌培養及基因檢測,有助確診。

治療結核病,患者必須同時服用多種抗結核菌藥物,以避免出現抗藥現象。常用抗結核藥物包括「利福平」(Rifampicin)、「吡嗪酰胺」(Pyrazinamide)、「異煙肼」(Isoniazid)、「乙胺丁醇」(Ethambutol)、「鏈黴素」(Streptomycin) 及「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等。

結核病屬傳染病,香港有法律要求醫生將所有活躍結核病個案呈報衞生署。為確保所有病者依時服食,避免抗藥惡菌出現,政府胸肺科診所要求患者到診所,在診所職員觀察下服用抗結核藥物,同時監察藥物副作用。衞生署亦會確定結核病病人的親密接觸者,安排必要的結核病測試。香港衞生署的工作對防控結核病的傳播至關重要,目標減少結核病的新病例數目,同時為病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治療。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