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從小便是個容易擔心的人,出來工作後,每次轉換新環境,也會擔心不能應付新工作,又怕自己表現不佳,會被老細鬧,甚至被辭退。但其實多年來,在上司眼中,C雖然不是最醒目,但勝在夠勤力,未必做得最好,但很少會出現大問題,所以算是一位可靠的同事。不過,即使身邊家人和朋友不時提醒C他過份擔心,但C仍然控制不了自己焦慮的情緒。最近,因為疫情影響,公司業務有點不穩定,他又開始擔心萬一業績真的不理想,不知該怎麼辦,因此又開始焦慮起來。
其實C患了焦慮症多年,頗清楚自己的問題,也閱讀過焦慮症的資料,所以,他跟醫生說:「我知我呢啲係災難性思想,樣樣諗到最差,其實我知道公司嘅業績,有好多係外圍因素嘅影響,我都無辦法可以改變,但唔知點解,我控制唔到自己個腦不停咁諗,不停咁擔心,醫生,有啲乜嘢可以做得到,幫到我啲焦慮呀?」
C的意思是,有沒有甚麼輕易、簡單的方法,例如行吓山,跟朋友傾吓偈,又或者做其他事情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總之不用太辛苦的方法,便可以把這個災難性思想甩掉,不過醫生認識C多年,覺得C其實要認認真真去面對自己心裏面的恐懼,所以跟C說:「你有無聽過worst case scenario?即係話最壞打算嘅情況下,你覺得情況會點?」
C不用半秒便回答:「最壞打算咪係俾老細捉入房照肺囉,照幾耐?五分、十分鐘到啦。」
「咁即係最差嘅情況都係老細鬧,唔會無咗份工,假設真係有機會無咗份工,呢個機會有幾大呢?」醫生問。
「唔,百分之一左右啦,因為我抵得諗,其他事情又無乜出錯,公司嘅業績又未差到要炒人嘅地步。」
「咁即係話至差嘅結果係被炒,不過機會只有一百分之一,更大可能嘅係俾人照肺,不過都係鬧五分鐘到十分鐘啫,啱唔啱?」
C聽了這個分析後,雖然未至於焦慮立即完全消失,不過心定了很多,他覺得這一招「最壞打算」頗有用,用最壞打算來分析最差的情況到底會如何,機會有多大,可以比較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災難性思想。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