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麗晶花園第六座疑因排水喉管播毒,D室住戶須撤離,成為沙士淘大事件翻版。有渠務專家指,本港上世紀80年代起落成的樓宇大多採用單型喉管設計,即單位內各個去水位與糞渠同接駁成一條總渠,單位內的地台去水位透過U形喉管儲水隔氣,如乾涸,臭氣入屋有播毒危機,建議住戶應每周定期倒清水入U形喉管,甚至封地台去水位,減低播毒風險。
從事渠務工程的香港廁所協會副主席熊志權表示,麗晶花園與淘大花園屬於同年代屋苑,相信喉管設計十分類似,單位內各個去水位會與糞渠接駁成一條總渠,安全隱患可能因此而生,上世紀80年代後落成的樓宇,大多採用有關喉管設計。他指出,同類型屋苑單位內會有地台去水位,並附有U形喉管儲水隔氣設計,阻隔病毒傳播,但現時市民較少洗地,改以拖地取代,隔氣位的「水封」長遠會乾涸,失去隔氣作用。污水渠內的臭氣因此有機會經由喉管進入單位,若上下層單位有人染疫,有機會將病毒帶入屋,造成傳播。
熊志權續指,若住戶開抽氣扇時聞到異味,有機會U形喉儲水隔氣有問題或水封乾涸,抽出糞渠的異味,住戶須及早處理。他建議住戶每周至少倒入一公升清水,確保U形喉管隔氣位有足夠儲水,若長期沒有倒水,第一次應倒入1:99漂白水消毒喉管。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提醒,市民若在廁所聞到臭味,應找專業人士檢查污水渠,檢查完成前入廁所要戴口罩,並建議每次沖廁加點洗潔精或梘液。
2003年淘大花園爆發沙士,引起大眾關注喉管安全,事隔17年再發生同類型喉管懷疑播毒事件,熊志權認為公眾關注日漸回落,不少屋苑仍未修正喉管設計或日久失修,由於地台去水位已不符市民生活習慣,住戶可用膠紙或膠板將去水位完全封起,堵塞播毒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