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 總統與傳媒(安裕)

東西南北: 總統與傳媒(安裕)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美國傳媒的關係,未來必在美國史佔去一個章節。四年以來,美國民眾見證這段歷史的發生,第一身的目擊,足以告訴下一代,在歷史長河當中,他們所看到的是傑弗遜、威爾遜、杜魯門、尼克遜與傳媒關係的重塑。各人之間的分別,只是在任年份的不同,針鋒相對則大致如一。不過,19世紀初或20世紀初入主白宮的傑弗遜和威爾遜委實年代久遠,可是20世紀中葉以來的前事,依然鐫刻在人們腦海。其中,尼克遜水門案期間與傳媒唇槍舌劍,網上仍有當時攝下的紀錄:他在德州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丹拉瑟過招,壓抑心中怒火臉上強裝笑容,這個總統不簡單。

杜魯門受冷待仍勝大選

不過,若以40年代末總統杜魯門與傳媒的關係相比,尼克遜的只是小菜一碟。尼克遜辭官歸回加州故里,各種有關他的書籍接連出版,講的大多是他的管治之道,要麼是他與基辛格的關係。後來尼克遜寫成十部巨著,論的都是大而化之的環球政論或治國韜略,光看書名就知道內容:《真正和平》、《領袖》、《再也不要越南》、《美國的挑戰》等。討論與傳媒關係的,尼克遜自己沒有一部書專門談及。杜魯門就不同了,1953年任滿下台後,他與傳媒的關係,成為學者研究他下令向日本投擲原子彈之外的另一焦點。密蘇里大學1998年出版的《杜魯門與新聞媒體》(Harry S. Truman and the News Media),便是專門研究杜魯門與傳媒的關係。 如果說,特朗普與傳媒的關係是這一段美國史的課題,杜魯門與傳媒的關係,就是這個課題的前傳。

1945年1月20日,小羅斯福宣誓連任美國總統,他的副總統是杜魯門。同年4月12日,杜魯門前往國會途中被急召回白宮,接替剛去世的小羅斯福擔任總統。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柏林之役即將全面爆發,美國及盟軍在艾森豪威爾一聲令下直指柏林,蘇聯紅軍在朱可夫指揮下亦向柏林發動總攻。在太平洋戰場,美國猛攻沖繩日軍,麥克阿瑟麾下大軍瞄準日本。炮聲隆隆,碧血長天,就在這時候小羅斯福猝逝,連美國正在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也沒有告訴杜魯門就走了。美國臨戰易帥,換上的杜魯門,政績完全不能跟拯救美國於大蕭條、會同盟軍歐亞兩線作戰的小羅斯福相比。然而制度給了杜魯門這個機會,使得他在大戰末期勝利在望的時刻,當上了美國總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杜魯門做總統的頭四個月內結束,小羅斯福打回來的戰功,杜魯門是寫在歷史最後一頁的人物。時間來到1948年大選,杜魯門以在任總統身份角逐連任,對手是共和黨杜威(Thomas Dewey)。那時,美國印刷傳媒大都不喜杜魯門,特別是他的「公平政策」(Fair Deal)建議,即美國人應有醫療保險、提高最低薪金、享有平等就業權等,在當時報業巨擘眼中屬於皆不可取。杜魯門飽受印刷傳媒冷待,於是改變選舉策略,搭乘火車全國各地巡迴演講,直接把選舉政綱訴之選民,加上電台有較大空間讓杜魯門的演說播出,1948年的美國大選,可以說是杜魯門與傳媒之間的爭鬥。

這一年的總統大選,有一張歷史照片不少人都看過:《芝加哥每日論壇》報道大選結果是「杜威擊敗杜魯門」,春風得意的杜魯門拿着這份報紙為歷史寫下注腳。杜威挑戰杜魯門失敗,是選舉之前無法想像的事,《新聞周刊》訪問50名選情專家,得出一致的答案「是杜威不會輸」。選前的民意調查是杜威全面領先,以至民調做到大選前一個月就停止。想不到的是,杜魯門竟能說服南部大部份地區包括德州選民,投他這個中部密蘇里州民主黨人一票。大選結果是杜魯門得303張選舉人票,杜威得189張選舉人票,笑到最後的是杜魯門,再做四年。

誠然,美國總統與傳媒關係也不盡然像杜魯門年代,也有與杜魯門那樣完全相反的一類關係。不過,關係良好不代表事事順遂。最為人所知的是1961年4月,《紐約時報》記者得悉美國中央情報局聯同古巴流亡人士即將對古巴發動突襲,這就是著名的豬灣事件。總統甘迺迪親自致電《紐約時報》發行人特拉福斯,請求暫緩發表此一消息。特拉福斯與編輯部討論後,結果新聞刊登,卻就沒有原稿內的發動攻擊時間,並由頭條改為不顯著位置。《紐約時報》此役名聲盡喪,到了多年後的「五角大樓文件」,始開始慢慢掙回聲譽。

記者代公眾向總統問責

美國總統與傳媒關係,從來不是平坦大路。記者在白宮之內,不僅代表服務的新聞機構,某程度更代表公眾質疑總統的工作表現,向總統問責。總統對記者不甚好感,尤其是被追問無法回答的問題之時,即使是演員出身的列根,任內也陸續減少舉行記者會的次數。到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特朗普與傳媒的關係,浸浸然有着杜魯門與傳媒對抗的影子;他在自己的Twitter發佈消息,更有杜魯門火車宣傳政綱的況味,共和黨人總統與民主黨籍總統相隔70年竟是歷史翻版。白宮之內,總統橢圓形辦公室與記者室近在咫尺,卻道是遠若天邊。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