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的青年工作素來差強人意,人所共知。近來更是「佳作」連連,先有林鄭月娥試圖將青年掃去大灣區,眼不見為淨,後有民建聯出身的徐英偉語出驚人,表示不一定要拉近政府和年輕人的距離,盡顯政府「拳拳誠意」。
青年的年齡界定,在世界各地互有差異,不過,觀乎「升格」後的青年發展委員會主席張建宗已達古稀之年,就肯定超越「青年」階段數十載,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國曼徹斯特的市議會,卻已賦權予八位青年組成影子議會(Shadow Executive),年紀最輕的Daniel Baffoe更只有13歲,與符合長者卡資格的張建宗足有五倍差距,哪個地方的思維更貼近青年,不言自明。
新一屆的曼徹斯特影子議會在今年8月成立,成員分工清晰,包括主席、健康及社區關懷、兒童及家庭、文化及休閒娛樂、環境及策劃、財政及數碼傳輸、房屋與能源再生以及鄰里關係。「內閣」成員由合資格的11至18歲年輕選民選出,成功當選的青年代表更有機會晉身代表英國所有青年人的青年議會,在國家的實務上發表屬於青年的觀點及聲音。
中國共產黨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在數年前刊登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周長鮮教授的文章,對英國這種青年議會的創設及功能表示高度贊同,甚至認為國家都需要「借鑑」類似做法,以培育公民意識。
香港做法卻是南轅北轍。「青年委員會屬政治花瓶」是青協進行民調後過半數人的共識,他們同時認為政府不重視年輕人的政治參與。呼應徐英偉愛理不理的態度,結果毫不驚訝。再者,青委會的組成,不出「自薦」、「遴選」、「委任」三途,與「選舉」完全沾不上邊,再加上其組合多為政商二代、親建制政團代表,與真正香港青年面對的困境,可謂「平行時空」,要是仰賴這群尸位素餐之輩提出惠及香港青年的政策,無疑是天方夜譚。
自反修例引起的連串政治巨浪至今,年輕人是最受傷害的一群,不單因為對政治表達訴求而被極端打壓,不少有志公共事務的甚至或鋃鐺入獄,或流落他鄉,然而他們的訴求,絕大部份均於私利無關,不是政府常提的甚麼「上樓」、「飯碗」等等經濟上的偽命題,而是我城的未來。痛心疾首的是,眾多的犧牲以後,迄今除了未獲特區政府一絲回應,甚或變本加厲,施予嚴刑峻法,令所有青年人噤聲,把所有反對聲音都要消滅殆盡。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柢也是你們的。」這是毛澤東的名言,其他國家對香港年輕人才予以優惠,一來幫助他們脫離魔爪,二來吸納精英人才惠及社會發展,林鄭月娥之流卻想盡辦法將他們推出香港,果然是不世出的管治奴才。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