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其中一個引人入勝之處,是擁有嚴格的薪酬規限及選秀制度,令富豪球會難以長期稱霸,而弱旅亦有機會透過選秀及球員交易,一躍成為爭標分子。不過,但凡交易必然涉及風險,能夠翻身的個案實在不多,這亦解釋了為何NBA會有那麼多「爛隊」。
千禧年代初期的騎士,是近年其中一支成功透過「擺爛」重生的球隊。騎士在02/03年球季常規賽只取得17勝65負,順利拿到選秀會狀元籤,得到勒邦占士(LeBron James)加盟,搖身一變成為東岸勁旅。他們於2007年殺入總決賽,可惜最終被馬刺直落四場掃走。遺憾的是,這個時期的LBJ無法獨力帶領騎士登頂,更於2010年約滿後過檔熱火抱團爭冠。失去了占士的騎士,在10/11年球季又馬上沉淪,錄得19勝63負,但他們很快便又藉着拿到狀元籤選中K艾榮,加上LBJ在2014年回巢,終在2016年贏得隊史首冠。
儘管大起大落,騎士總算曾風光一時,反觀黃蜂縱有「波神」班主佐敦(Michael Jordan)加持,重建過程卻一直無起色。佐敦的選秀眼光向來不濟,頻頻浪費選秀權,較經典例子包括在2017年無視當時主帥基福特(Steve Clifford)的建議,未有以第11籤挑選如今已成為明星後衞的米曹(Donovan Mitchell),反而揀中庸碌的蒙克(Malik Monk)。
此外,黃蜂亦不時胡亂向實力平平的球員開出巨額合同,嚴重窒礙球隊發展,包括於2016年以1.2億美元跟巴登(Nicolas Batum)續約5年,2019年又以3年5,700萬美元薪酬從塞爾特人換來洛斯亞(Terry Rozier)。
難怪就算黃蜂今夏以重金簽入射手哥頓希活(Gordan Hayward),加上以第三順位選中潛力不俗的控衞拿美路波爾(Lamelo Ball),但外界普遍仍然不看好他們今季可以繼2016年後,再次打入季後賽。
文: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