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八十年前的《社交網絡》

西遊記●八十年前的《社交網絡》

兩個月前,David Fincher宣佈《破案神探》(Mindhunter)不會拍下去。意外嗎?算,又不算。Netflix早有殺死大熱劇集的前科,即使個故事擺明未完,也試過突然中斷。不過,David Fincher話套劇集拍得貴,少人睇,不划算,斬得合理。個原因,才出人意表。

我以為David Fincher不太介意收視率,準確一點,是點擊數字。看一看大導演的歷史:拍《七宗罪》(Seven)叫好叫座,如果,他介意票房多於口碑,大概不會炮製《搏擊會》(Fight Club)。1999年,我很記得,在旺角百老滙,一大班陳浩南打扮的年輕人,一心看肌肉男Brad Pitt似Rocky一樣在擂台大殺四方,點知,看到結局,是一幢幢大廈倒塌,有人憤怒到立即𠝹爛戲院座椅。

你說救命好,說屈服也好,David Fincher之後拍了一齣易入口得多的《房不勝防》(Panic Room),再之後,還是忍不住拍了一齣追拿不到兇手的追兇片《殺謎藏》(Zodiac),完全顛覆觀眾期望,票房當然再一次仆直。某程度上,《破案神探》似完成《殺謎藏》未完的心事,觀眾有心理準備了,進步了,接受能力高了,口碑好到一個地步,完完全全為《殺謎藏》平反。點擊數字不能跟《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比擬,也不可能。David Fincher再有自信,也不會以為《破案神探》會像《紙牌屋》(House of Cards)「老少咸宜」吧?話嫌棄觀眾少所以腰斬,不如說David Fincher又玩厭了,今次,不容許自己的親生骨肉,交給外人接手,似《紙牌屋》最後一季爛爆收場,情願引刀成一快。

在網上平台 向舊電影致敬

有Netflix做後盾,David Fincher的確好多玩具可以玩。例如剛上架的電影《曼克》(Mank)。劇本由David Fincher亡父Jack Fincher啟動。1997年,拍完《心理遊戲》(The Game),兒子已經打算開拍,因為堅持要拍成黑白電影,一直無老闆肯投資。廿三年後,Jack Fincher過身十七年,電影才終於面世。在網上串流平台,不在大銀幕大戲院,都幾諷刺。

點解David Fincher係都要拍成黑白?因為《曼克》以名編劇Herman Mankiewicz撰寫《大國民》(Citizen Kane)的經歷作為藍本,《大國民》是1941年面世的黑白電影。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相信David Fincher會希望電影在一間超過八十年歷史的戲院首映,而不是你和我部iPhone。沒有選擇。《大國民》當年被打壓,幾乎無戲院敢上映,是因為題材觸及隻手遮天的傳媒大亨William Randolph Hearst;今日,《曼克》遇到相同情況,純粹出於生意考慮。只有網上串流平台肯揼錢冒險,似Martin Scorsese的《愛爾蘭人》(The Irishman),明明向舊電影致敬,偏偏放在傳統戲院的對頭。變成悼念。

又難怪電影公司多年以來死不肯為計劃開綠燈:Orson Welles、Marion Davies、雷電華……彩色還是黑白,分別很大?肯拍多一次《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觀眾可能鬥快睇。不過,我懷疑就算David Fincher真有興趣,他也不會。2008年,David Fincher一改較冷漠的風格,拍了一齣很不David Fincher的《奇幻逆緣》(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衝擊奧斯卡,不敵《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兩年後,《社交網絡》再接再厲,又敗給新人導演Tom Hooper的《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自此之後,David Fincher似乎放下對奧斯卡的包袱,甚至,是放下對戲院的包袱。跟志切替戲院商爭取權益的Christopher Nolan各走極端。

看《曼克》,與其說主角是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片場文化,不如說主角是一眾傳媒大亨如何透過發佈假新聞左右選舉結果。加州選州長,金主William Randolph Hearst支持共和黨,作為老死,美高梅的老闆與高層除了要脅員工表態支持,還威逼利誘夢想當導演的下屬拍齣唱好共和黨抹黑民主黨的宣傳片。果然,成功,共和黨代表大勝,搞到拍片者內疚到死。跟今日有甚麼分別?八十幾年前的大老闆出報紙,用電影洗腦;今日的老闆搞社交媒體,用網絡廣告洗腦。David Fincher真係有興趣拍《社交網絡》續集㗎,把時空背景放在三十年代借古諷今之嘛。

小圈子頒獎禮 有料人的毒藥

為傳統電影公司拍片,他要拍《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失蹤罪》(Gone Girl)之類沒太大發揮空間的賺錢片;在Netflix,他可以拍《曼克》。即是拍自己,Herman Mankiewicz得罪William Randolph Hearst,David Fincher豈不是得罪Mark Zuckerberg?《大國民》在奧斯卡獲得九項提名,只贏到最佳原創劇本,導演兼男主角Orson Welles接受電台記者訪問,冷冷道出一句:「我的朋友,那就是荷李活呀。」有這句對白,《曼克》有提名,也算贏了。即使不是網絡平台出品,也未必得到評審青睞,何況,它屬於Netflix?難免更被邊緣化。還可以排斥非我族類多久?昔日八大之一的華納首先跪低,明年推出的所有電影將會同步放上自家串流平台,此消彼長。奧斯卡頒獎禮的收視數字逐年下跌,越來越多電影人不再把小金人視作神聖的追求,誇張地說一句,長此下去,條軌道不是有點似香港的樂壇頒獎禮嗎?曾幾何時,個個歌手也希望成為最受歡迎,在頒獎禮不斷小圈子之下,今日,對於真正有料到的勁人來說,是變成千萬不要觸碰得到的毒藥呀!

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快樂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 : 方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