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年首現通縮 豬肉價跌12.5% 人行或調整政策

中國11年首現通縮 
豬肉價跌12.5% 人行或調整政策

【本報訊】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再次錄得負增長,是超過11年來首次出現通縮。市場對中國突然再現通縮感意外,有經濟師認為主因豬肉供應改善令價格回落所致;也有分析認為,中國內需仍然疲弱,預期通縮會延續至明年上半年,不排除人民銀行會調整貨幣政策應對。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最新經濟數據,11月份CPI按年下降0.5%,遜預期的無升跌;10月份增長為0.5%。當中,消費品按月跌1%,最受市場關注的豬肉價格下跌12.5%,較上月跌幅擴大9.7個百分點,雞蛋、雞肉及鴨肉價格亦分別下跌19.1%、17.8%及10.8%,跌幅均較上月擴大;至於鮮菜價格則上升8.6%,升幅回落8.1個百分點;鮮果價格上升3.6%,升幅擴大3.2個百分點。

食品價格由上月升2.2%轉為跌2%,令CPI下降約0.44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由上月持平轉為降0.1%,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下降17.9%和19.6%。

疫情影響 消費需求仍弱

CPI反映內需表現,有分析認為,內地疫情受控下經濟反彈,但只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大部份人消費意欲未恢復,大魚大肉的宴會減少;加上豬肉供應增加,令豬肉價格下跌。

中海晟融首席經濟學家張一接受路透訪問時指出,CPI權重分佈,以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對其影響最大,CPI持續下滑反映消費需求;尤其餐飲需求疲弱,豬肉價格將進入快速下行通道。供應和需求變化導致CPI處於低位,從趨勢上看,除非春節出現大規模報復性消費反彈,否則CPI很難進入持續上漲空間。

至於通脹的先行指標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也按年下跌1.5%,跌幅則少過預期;今年首11個月PPI按年下跌2%,物價下跌,變相令CPI亦有向下趨勢。內地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亦向路透表示,輕微通縮勢頭明顯,在疫情影響仍在的前提下,內需依舊不旺。有內地金融學者更指出,這次通縮可能衝擊投資者信心,擔心經濟出現危機而跟風撤資;他預料人民銀行會調整貨幣政策,如回購國債、擴大商業銀行的授信規模等。

另外有部份經濟師解讀今次為「偽通縮」。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指出,非洲豬瘟令去年豬肉價錢基數高,今年回復正常水平,內地零售增長加快,出口又好,故相信出現通縮只是短暫反應。

「畢業生外來勞工仍失業」

華僑永亨銀行經濟師李若凡亦持相同看法,惟她指內地經濟復蘇並不全面,「基建、汽車零售好好,不過畢業生、外來勞工仍多失業,消息好兩極;整體數據上似復蘇,但底部的人其實仍受疫情影響」。11月CPI若按地理分類的話,農村下跌0.8%,較城市下降0.4%為多。

■過去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官方公佈為3.86萬億元,按年增4.3%。翻查去年同期公佈數據為3.81萬億元,即今年實質僅增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