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重視磚頭,香港更甚,在樓價越高的地方,反映的除了是該個城市的購買力和消費指數之外,亦是人們對磚頭的重視。早在幾年前,如果你活在香港並不打算買樓,只是想租樓過世,就會俾人笑「租奴」、「沒有大志」,而網絡討論區上亦有「租樓日日贏」的反諷。
當然立志租屋和立志買樓其實是兩種想法,沒有對錯可分,但其實今時今日除了沒有按揭的物業之外,物業是一種債務,租樓其實是免除承擔買樓巨債的一種選擇。大前提就是你所剩下來的錢有更好的出路和投資。我從來是樓市大好友,鼓吹人們要買樓,無非是因為買樓是最愚蠢卻可靠的投資。
買層樓今時今日最起碼綁你三年,這三年便當叠埋心水,其他投資上不做太多的操作,只要你有好眼光買入不錯的盤,三年後的收成期回報通常都不錯,至少有10至20%回報。
但我也認識很多金融才俊,他們不喜歡買樓,因為要住得上那些傳統豪宅區的千呎單位,起碼花幾千萬港元的資金做首期,當現在市面經濟越來越差,租金下調,只要你肯花上五至十萬月租,也能住進一些令人艷羨的超級單位。他們所省下的八位數字首期,便能夠更加鬆動調配,在這個時勢下,租豪宅絕對比投資豪宅更划算,如果單純在享受層面去看的話。
只不過對於某一種人,租樓是最明智的選擇,那就是因為政治要逃亡的流亡者。譬如以民主黨前議員許智峯為例,他舉家逃亡英國,所承受政治風險實在無法估計,當新聞報道他的戶口被凍結,又解封,又被凍結的時候,那麼他在香港的存款和物業都面對很大的風險。這個風險並不只於他個人,而是和他有密切關係的親人、朋友,都有機會面對。這是香港面對中美角力之間所出現的悲劇,他的悲劇將引起另一場蝴蝶效應。
當香港的國安法凌駕財金系統,那麼擁有最大權力的就是香港的執法者,因為無論流亡者是否有罪,需要經過一系列漫長的政治和法律程序才得到判決。但一旦執法者封了戶口,對這些流亡海外的人的影響卻是災難性和即時的。正正是這些先例,未來在香港抗爭的人將會承擔很大的財政風險,這毫無疑問會加重抗爭的成本。租樓對他們來說最多損失少許金錢,但卻不至於怕被抄家。
「租樓日日贏」表面是個黑色網絡幽默,但如今看來,是全香港的悲歌。
藍友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