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經人】美元早跌慣 地位難動搖 - 羅家聰

【一名經人】美元早跌慣 地位難動搖 - 羅家聰

美元又再急跌,短線來看確教人擔憂。於是一眾專家由此推論到美國沒落、爆煲、甚至內戰……但這顯然未以長線眼光審視大局。美滙指數在三、五年內累跌三至五成,在近三、五十年內已試過三至五次:1970年金本位將近倒台、1985年G5簽廣場協議、2001年歐元幾乎崩潰由眾央行聯手托起。這些日子下,美元最弱時可一兩年內跌一兩成,兩三年內跌三分一到二分一。今美滙八個月內跌一成三,也不算甚麼例外。

儘管經歷多次暴瀉,美滙仍處於通道內,雖向下斜,但不算厲害;今天較諸半世紀前,通道中軸只稍跌一成半。不過最緊要的,是幣值跟其地位兩回事。貨幣功能有三:計價、交易和保值。幣值跌對貨幣地位的最大影響,理應是第三功能,即保值。要是保不到值,市場理應減持,但事實是,美國所拍賣的國債一路見超額認購,而近四十年來二手市場亦未嘗債息失控升。縱央行持的美元,十幾年來亦佔逾六成。

既然全球市場、政府皆大比重持美元,且市場佔比為第二大貨幣歐元的兩至三倍,美元地位危機又從何談起?至於貨幣支付功能上,由於錢只用來找數,頂多短暫持有,故幣值跌的影響不大。雖然SWIFT最新紀錄顯示歐元稍過美元頭,但在其他統計上,尤其是國際結算銀行點算的外滙交投和跨境借貸,美元仍分別佔四成幾和五成幾比重。至於由學者G. Gopinath在2015年發表的貿易發票貨幣使用,美元比重也佔約一半。

論瘋狂,美元的供應也相當克制。貨幣多寡應相對於經濟活動,自2003年以來,美國廣義貨幣佔GDP為美、歐、英、日、中五地最低;須知大量美元用於美國境外,故美元總量只除以美國GDP已將比例報大數,因為分母沒考慮到境外使用而計小了。

當有暴政強推數碼幣、一心在另一戰場上雄霸天下時,結果其資金只會加速外逃,最終還是益了美元。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