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見字飲水坐直(梁啟智)

請見字飲水坐直(梁啟智)

疫情之下,2020年本來已經相當難捱。來到最後一個月,卻不見得香港政府想香港人可以好好過。每天起來見到的第一宗新聞,總是警察於凌晨搜捕異見的消息。議員流亡海外,畢生積蓄被隨意凍結,亦踏中了香港人的神經。黑暗仍然未見盡頭,不知何時才見曙光。

苦無對策下,坊間輿論出現了不少怪現象。回想2014年佔領運動後,「拆大台」和各種互相攻擊成為無力感的出口。很不幸,過去數個月的社會狀態,不見得比後佔領的情況好得多。這次「拆大台」的對象,變成了對客觀專業分析本身的質疑,「事實查核」成為了貶義詞。主流媒體對消息來源質量作出專業判斷,在網民的眼中變成「新聞審查」;網上名嘴每天吹噓已被核證錯誤的所謂爆料,卻又被捧為至理名言。不少傳媒朋友私下抱怨,他們再努力求真的影響力都不如網上亂吹。相對於政權對媒體的打壓,這些網上名嘴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也一點不少。

抽離一點看,我當然理解這些怪現象的來由。絕境之中,人總需要希望。這個時候跑出來指摘有人透過販賣虛假希望來套取好處,無疑掃興,於是劣幣不停驅逐良幣。自問每天被壞消息疲勞轟炸,有時也會懷疑在頃刻的香港,不瘋掉的人才是不正常的。

但我不只想發洩情緒。我還想贏。贏不了的話,流亡海外的就不能回來,我不想對不起他們。

要贏,首要對時局有客觀和準確的認識,儘管它可能不符合主觀願望。世界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非黑即白,過於簡化的思考會阻礙我們把握真正能有所作為的時機。

沉着應戰,總得先安穩自己的情緒。政權無下限的打壓,固然讓人憤怒。但憤怒也會讓人疲倦和麻林,單靠憤怒不能作為持久的動力來源。長此下去,同行者只會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少數脫離現實也脫離大眾的正牌極端分子。

持續深耕社區戰線

亂世之中,應該如何安穩情緒?通常面對情緒問顯,輔導員都會和你說:珍惜當下。放在抗爭的脈絡當中,在可以發揮影響力的地方繼續耕耘,方可打破無力感。一國兩制前無去路,但一國之上有全球,兩制之下有社區;遇紅燈,繞路走,總有方法可以繼續前進。身處海外的,繼續保持相互聯繫,把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延續下去,是過去許多離散社群堅持下去的不二法則。留在香港的,社區層面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各方貢獻,通過實際工作保持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任,亦是在低潮期保存力量的必要手段。

在過去數個月,有兩條社區戰線的發展特別值得注意。

第一,是社區黃店聯盟的興起。團結才是力量,我注意到不少地區黃店之間互相結盟,除了互相推介,有的更發明餐廳聯合推出外賣套餐優惠,讓顧客可以一次過品嘗多間黃店的招牌菜式。相對「同行如敵國」,社區黃店互助可說是疫情下經濟低潮中的民間自救。

第二,是多份社區報的出現。回到反修例運動之間,我和幾位政界朋友推出眾籌計劃,支持了兩份社區報的出版。來到今天,僅是計劃內的社區報已達14份,另外還有很多計劃以外自資出版的社區刊物。這些社區報把民主的追求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也是保存和發展民間社會的好方法。

雖然沒有了街頭前線,但以上的工作都一樣「要人」。黃店宣傳要人手,社區報的編採以至派發一樣要人手。把時間精神花在這些地方,或者大家就不會再有興趣在網上「捉鬼」、轉發各種陰謀論,或互潑冷水。

每個人的條件和可以付出的都不一樣,就算上面的提議你都未能參與,總會有其他方法持續貢獻。甚至再退一步:就算不能貢獻,最少也答應自己不作破壞。犬儒和冷嘲熱諷的說話,不要說;沒有來源和未經專業記者查核的指控,不要轉;未弄清對方的處境和困難前,不要苛責。換句話說,面向扭曲的世代,仍能堅持做一個正直的人,已是功德無量。

近月網上流傳兩句說話:「見字飲水」和「見字坐直」。表面上是健康養生之道的提醒,但在亂世之中,卻同時帶有強烈的精神意義:對自己好一點,對自身有所要求,正是在濁流中避免自我迷失的起點。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