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長王毅訪日期間關於尖閣諸島(釣魚台)的發言還在日本發酵。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受到輿論批評,因他沒反駁王毅提及「不明真相的漁船」之發言。但是批判茂木對中軟弱、王毅傲岸不遜,這些言論都不是尖閣糾紛的核心,而只是民粹主義與過激愛國主義的表現而已。各方都應趁王毅發言帶來的機會,冷靜地思考這領土糾紛並了解對方立場。先介紹日本對尖閣諸島的立場,回顧下這破島的歷史。
王毅發言之後,有個電視節目播出尖閣領土糾紛特輯。節目邀請原駐北京日本大使與原海上自衞隊司令官為嘉賓。這兩位十分了解尖閣糾紛的經過與現場。故吸引了不少關注尖閣問題的觀眾。在節目上原大使說出了受猛烈批判的一句,就是尖閣問題要跟中方協商。首相官邸、外務省等政界與官方不少人士批評他「完全否定了日本政府對中外交與尖閣問題的大原則與底線!他到底是外務省畢業生還是聽從北京的親中派!」
據美國民調,日本是反共厭中情緒全世界最高。一旦說出要了解中方的言論,就容易被猛烈批判。這局面跟遷都重慶後的蔣介石國民政府的輿論情況相似。那時重慶輿論被全面抗戰之聲染上清一色。萬一主張對日協商政策,就被罵為漢奸。故汪精衛離開了重慶。現在的日本言論空間跟當時差不多,主張對中協商的言論馬上被罵為賣國奴。但政界與官方對他的批判根本跟輿論不一樣。
「日本政府關於尖閣的基本原則是日中之間沒有領土糾紛,故根本沒理由跟中方協商。他在外務省長期從事日中外交,他怎能脫離日方大原則呢?」
雖政界與官界這樣批判他,但筆者覺得原大使的這個見解十分反映現實。近兩年中國海警船舶進入尖閣的次數破了之前的紀錄。日本傳媒按照海上保安廳發表的數字時常報道其數次。故日本百姓就以為中國海警船是個強盜。
幾乎所有的日本國民認為尖閣諸島是日本國土,因為1945年戰敗前尖閣諸島跟沖繩本島一樣主權歸給日本。日本戰敗後,日本領土被減掉為甲午戰爭前的版圖,即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與四國四個大島與其附屬島嶼。但美國考慮到冷戰對應,自己統治沖繩與尖閣等附屬島嶼,也認為琉球王朝原來是獨立的一國。1972年沖繩與其附屬島嶼回歸給日本。沖繩之附屬島嶼的尖閣諸島也隨沖繩回歸而回到日本版圖了。
但是本島與尖閣諸島之間,有地位上的大大區別。美國承認沖繩本島與除了尖閣諸島的附屬島主權歸給日本,但美國一直都不承認尖閣諸島的主權,只承認日本的施政權而已。這是尖閣諸島領土糾紛上的最大問題。故剛就職的菅義偉跟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通電話,要求確認尖閣問題兩國之間的底線。美方還是不承認尖閣主權歸給日本。
就這問題要另文再闡述。沖繩回歸後,日本不管美方不承認尖閣主權,一直都實效管理尖閣諸島,尖閣諸島是日本國土的日本認識有這樣的歷史背景。
那麼日本政府為何堅持日中之間沒有領土糾紛的鐵原則呢?日本1951年參加講和會簽署《舊金山和約》而恢復獨立。其之後遵美國的命跟剛遷台的國民政府簽署《日華和平條約》,這就意味着剛恢復獨立的日本做了美國保護下的國家,故得跟國民政府恢復邦交,雖當時的首相吉田茂要關注大陸。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突然訪中,日本也被勉強轉變對兩岸的大政策。那年9月剛上首相寶座的田中角榮與外相大平正芳訪問北京跟周恩來談「日中邦交正常化」。因日本政府自恢復獨立至1972年一直都承認中華民國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跟北京的談判不能叫做日中建交,因日本一直都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那次談判只是修改中國的定義,故用了這個莫名其妙的外交用詞。
日中邦交正常化最大的障礙就是戰時賠償與尖閣領土問題。田中與大平訪中前,已經確認過中方拋棄賠償權與擱置尖閣糾紛。但把自己政治生命賭在日中關係的田中角榮破了之前說好的不碰尖閣糾紛之承諾,提及了這嚴重問題。「您對尖閣問題有甚麼樣的看法?」周恩來就回答稱「現在不想談這問題也不好談。(尖閣海域)發現了石油資源,故這尖閣諸島成了兩國之間的問題」。中方以這個田中發言而認為兩國之間有尖閣糾紛,並引為重要證據,但日方卻認為根本沒有糾紛,因外交文件裏沒有記錄。
王毅之不明真相的漁船發言就是站於他們的歷史觀點而講的,也可以說要為了促進日本國民了解尖閣問題的現狀而掀起的。咱們還得回顧尖閣糾紛的歷史。鄧小平1978年訪日時說甚麼、做甚麼?
(待續)
甘粕代三
日本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