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來,看着一名接一名抗爭者,由年輕到白頭的,被拘押入獄,心情非常沉重。想着他們初次踏進監房的時候,很可能與我自己當時的感受差不多,混雜着因進入一個未知環境而有的不安,對前面路途黯淡而有的恐懼,與家人好友分離的傷感,也有對不公義體制的憤怒。有12位更是被監禁在大陸的監牢內,他們境況之惡劣就更難堪了。
在監牢外關心他們的人,只能想像他們的難過感受,卻不能做甚麼可以實質幫助他們,因而感到非常無奈、無力,甚至會責怪自己無用。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日子,會有更多人為爭取香港的民主公義而被送進監牢。
回望香港的抗爭,或許這是港人要得到民主所必須付上的代價。當權者及既得利益者必不會輕易接受人民的民主訴求,故民主從來都不是廉價的。多少地方的民主,都要由那裏的人民,經過一段漫長的歲月,付上血淚、自由,甚至生命,才能「買」回來。只是在過去,港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太天真,以為中共會容忍在專制的中國內建立民主的香港。我們也可能是太功利,以為不用付出高昂代價就可以換來無價的民主公義。
現在明白了,這些為民主公義而進入監牢的人,是用他們的個人自由,為香港的民主公義付上代價。每多一人入獄,就多付了一點香港民主的欠賬。他們是為所有熱愛香港、追求民主公義的港人,以個人的自由去清繳要得到香港民主所必須付出的高昂代價。沒有人知道香港的民主欠賬還餘多少,故也不知道還要多少人入獄才能把這筆賬找清。但綜觀全球不同地方民主化的歷程,這筆賬總會有付清的一天。
若接受了這點,當看着抗爭者走進監牢,或可換上較積極的心態。支持民主公義的港人當前要做的,不是為入獄的人感傷致無力走下去,而是盡快振作起來,想方法支援他們,更要盡自己的責任,在監獄之外繼續用各種方法去持續抗爭,讓入獄的人所付出的代價,能撇除更多民主的欠債,讓香港能早一天得到民主。
我更希望眾人能視這牢獄的經歷為一次洗禮。洗禮是天主教及基督教的一種禮儀,從信仰上,這不只是單純的儀式。不詳談神學上的意義,信徒受洗,是與主耶穌基督同死、同埋葬及同復活。洗禮未必在信徒的身體產生甚麼神奇變化,但當信徒決定接受洗禮,那是作出人生一次重大的決定,立定了意向,向世界宣告一生要跟從耶穌基督,完成主所交託的使命,就是帶來復和,是人與神之間的復和,也是人與人之間在公義中的復和。故起碼從內心看,信徒受洗是一次心靈的轉化。
借用洗禮的概念,當抗爭者走進牢獄,留在監獄的那段日子,到走出監牢,就像經過了一次洗禮。沒有人會自願走進監牢,但當我們知道爭取民主公義就要預備走進監牢,這某程度上也是一種選擇。昂首走進監牢,就是向世界宣告,為了香港的民主公義,我們願意犧牲個人的自由去償還香港的民主欠債。不是為自己取得甚麼,而是要買回本屬所有港人的民主,這筆賬會清楚地記下來。因此,入獄不會有任何羞愧,要羞愧的反是那些惡意利用法律把我們送進監牢的人。
在牢獄的日子,雖沒有了自由,食物很差,環境惡劣,並與家人好友分離,但我們多了的就是時間。在監獄內最煩人的是無所事事,但若能善用這突然多出來的時間,把這段難得的安靜,視為修煉的機會去把自己的身、心、靈鍛煉得更強,那就不會感到白白浪費了光陰。監獄其實是一個讀書及反思的好地方,因你不會受到太多打擾,可以專注地去吸收知識及思考。有一天當你離開監獄的時候,當權者或許會後悔把你送進了監獄,因你不單沒有放棄抗爭,反培育出更強的抗爭韌力。
當香港民主抗爭有更多人經歷過牢獄的洗禮而變得更堅定,香港民主運動必不會因受打壓而消亡,反會變得更強大。其實只要當權者多讀點歷史,就知道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
戴耀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