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株變異 危殆患者年輕化 45歲伊院醫生與死神搏鬥

毒株變異 危殆患者年輕化 
45歲伊院醫生與死神搏鬥

【本報訊】本港爆發第四波疫情,昨日新增78宗確診個案,累計有6,976宗確診及疑似個案,除七宗輸入外,其餘71宗均為本地個案,當中29宗源頭不明,其他42宗屬本地有關連個案。醫管局深切治療科統籌委員會成員陳勁松指出,第四波疫情的病毒株較之前三波疫情危險,不少患者入院時病情已十分嚴重,30多名危殆病人中,先後有六人為60歲或以下,當中兩人更不足50歲,包括45歲伊利沙伯醫院病理科男醫生,反映第四波疫情危重病人不限於長者,提醒市民切勿掉以輕心。

陳勁松昨於記者會上指出,過去三波疫情,危重患者絕大部份屬60歲以上長者,他們較多有自身疾病或身體機能較差,染疫後病情容易轉差。

■陳勁松

部份病情急惡化 須用人工肺

11月起第四波疫情爆發,共有逾1,500宗確診個案,現時30多名危殆患者中,九成以上11月1日後才入院,先後有六人60歲或以下,當中兩人更不足50歲,相對年輕,反映第四波疫情危重病人不限於長者。不少患者入院時身體狀況已甚差,在急症室要插喉,很快送往深切治療部(ICU),其中四人須使用人工心肺機(ECMO)協助呼吸。

陳指,進一步分析發現,危殆病人的病毒量,平均較之前三波的危殆者高,他們亦較遲出現抗體,或反映現時主導的病毒株有更強傳染力。但他稱暫時以類固醇作一線治療、輔以抗病毒藥物的標準方法,仍然奏效。他稱深切治療部病床佔用率已逾七成,醫管局正着手分流病人到不同醫院留醫,削減非緊急的深切治療部手術,以減低壓力。

根據醫管局資料,截至昨日36名危殆病人中,五人前日確診,意味患者入院不久便轉入深切治療部及插喉,包括第6373號45歲伊院病理科男醫生,他於11月27日發病,12月1日確診,前日病情轉差須插喉,轉入深切治療部,據悉一度有生命危險。另一名較年輕的患者是第6555號44歲日出康城九期地盤工人,11月29日發病,12月3日確診。

本報又發現有16名危殆患者屬歌舞群組,佔整體危殆患者44%,當中兩人為第5511號73歲男子及第5725號80歲男子,並無病徵,後者曾到過旺角金儷星。

ICU超負荷勢增死亡率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暫未有證據顯示第四波病毒株威力較強。他指要顯示病毒株的優勝劣敗,並非單憑確診者的病情決定,要視在乎傳播力,傳播力高的品種會取代傳播力低的品種。他認為第四波疫情主要涉40歲或以上人士,一旦進入深切治療部,便須長時間依賴呼吸機,「因為佢哋捱得耐,反而老人院舍好多都有長期病患,好快就過身,變咗對深切治療部需求少」。他不排除有確診者延誤檢測或診斷,有嚴重病徵始求醫,令病情急速惡化,若深切治療部設施供不應求,恐加重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