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城市嘅頭號殺手,係內陸政權。自大航海時代開始,由歐洲勢力開埠嘅亞洲港口城市,有冇其他例子內陸吞噬港市嘅例子?
有,大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勢力,尤其是大英帝國,開始退場,走向和平瓦解。亞洲地方,經歷完日本佔領,發覺英國軍事力量已經見底。民族國家興起嘅熱潮,傳到嚟亞洲。
歐帝退場,內陸崛起,一來一回,於是港口城市進入最後倒數。
喺中國,早喺國民黨北伐之後,二戰完結之前,條約港同租界,全部移交畀內陸政黨統治,上海拜拜。
二戰後,印度建國。甘地提倡反貿易,搞自給自足嘅農業經濟,佢其中一張最出名嘅相,係佢喺度織布,身先士卒,罷買英國貨。
於是乎,Bombay、Madras等等被溶咗入新印度國嘅計劃經濟裏面。而Calcutta,曾經嘅英國印度公司同英國殖民政府嘅亞洲總部,被「去貿易化」同「去工業化」。今時今日,好多人對Calcutta嘅印象,只係喺呢個悲慘城市,曾經有位加爾各答天使叫德蘭修女。
印度之外,仲有印尼建國,同埋馬來西亞建國。馬來西亞半島,本來有四個英治港口城市,包括新加坡、Malacca、Penang同Dinding。有趣嘅係,呢四個地方,地理上互不相連,但係就當一個地方管治,都係屬於Straits settlements,唔少港督,例如金文泰、葛量洪,嚟香港前後,都喺呢度返過工。
英帝趕住退場,拉攏呢四個地方,加入新馬來亞國。檳城商人驚青,打國際線,希望自決留英,或者孖住新加坡。英國政府為咗平息,話馬來亞政府,會保證檳城繼續係自由港,馬照跑舞照跳。最後檳城自決運動唔成氣候,檳城加入馬來亞。
自由港呢?十年之後一日,馬來西亞政府,突然宣佈,冇喇,冇自由港喇。當呢邊廂檳城brain drain,嗰邊廂,俾馬來亞踢出嚟獨立成國嘅新加坡,繼續自由港。
即係,其實二戰之後,內陸吞噬港市,先係常態。我哋熟悉嘅新加坡同香港,能夠繼續擺脫內陸化,先至係例外,而且係僅有嘅例外。新加坡獨立成國,香港就續命續到1997,另加鄧小平同志拍心口嘅50年回贈。
社會學冇完美實驗,新加坡vs檳城,香港vs上海,大概係不完美實驗裏面,最近磅嘅兩啤,而實驗嘅結果,顯然易見。
雖然英國保護到香港嘅way of life,去到1997。但其實英國嘅保護力量,好多年前就出現裂痕。1920年代,金文泰提議將新界由租轉割,英國外交部就已經話唔好搞咁多嘢。二戰之後,蔣介石要求移交香港,完成佢最後一塊砌圖,結果要靠美國總統出面撐,英國先保得住香港。
到咗1952,當葛量洪提出逐步民主,倫敦又話呀邊個邊個唔鍾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1984中英談判,香港人冇得參與,英國談判代表柯理達,開口叫香港人唔好天真。一次又一次,港督為香港爭取大動作,都係俾驚中國嬲嬲嘅倫敦ban返轉頭。
隨住香港嘅續命回贈被走數,大航海時代亞洲篇,亦嚟到最終章。內陸化終於殺到香港,但同二戰後亞洲港市嗰浸相比,情況又有啲唔同。
第一,呢一次,一個係曾經長期高踞自由指數排行榜港口城市,另一個就將電子獨裁主義玩到佢認第二冇人敢認第一龐大政權。兩者嘅反差,係咁多例子之中最大,亦都冇乜可能更大。香港嘅形勢,因此更加惡劣。
但另一方面,今日嘅世界形勢,同二戰後又好唔同。當年民族主義、反帝反殖係世界潮流,加上冷戰策略計算關係,港口城市唔容易得到自由世界支持。而且就算係中國,由當年傾取消租界嘅國民黨,到到香港前途談判嘅鄧小平韜光養晦時代,都遠遠唔及中國今日咁,喺國際上犯眾憎。
相反,今日大勢係天下圍中,而喺呢個背景下,香港比起之前嘅港口城市,更加清晰、更加堅決咁向國際展示反抗嘅意志,令到全個自由世界冇人懷疑,香港人會唔會其實對內陸化好受落,好想被溶入大灣區。香港人發出過嘅聲音,唔會被抹得走。
以上分別,令到香港嘅逃生路徑,多過二戰後嘅其他同類城市,但足唔足以令香港擺脫亞洲殖民港口嘅宿命?
撰文:宋漢生
fb : sunghs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