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題:阿拉伯之春十年 獨裁更專橫 抗暴正萌芽

國際專題:阿拉伯之春十年 
獨裁更專橫 抗暴正萌芽

十年前,阿拉伯世界燃起反抗暴政之火,引發了一連串出人意表而鼓舞人心的畫面,教萬眾血脈賁張。但多國政權更迭後,一切彷彿又回到原點,甚至看似掉進更黑暗的深淵。然而,春風拂過怎會不留痕,當年人民團結力量的啟示,已經改變民心土壤。上一個春天播下的種籽,如今正靜待着下一個破土發芽的季節。

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革命浪潮,始於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26歲小販布阿齊茲,不堪警察不斷欺壓,以自焚作出控訴。他的悲憤喚起了全國同樣受夠了失業與腐敗制度的年輕人共鳴,燃起前所未見的怒火。到18天後布阿齊茲不治時,示威運動已蔓延全國。執政23年的總統本阿里10日後流亡。

接下來幾周,民主示威運動在埃及、利比亞、也門接連開花,出現萬人空巷、「人民要推倒政權」呼聲震天的畫面,讓許多人心潮澎湃——埃及作家蘇韋夫形容,「那就是『希望』的樣子」。

■利比亞反卡達菲示威當年得到美國民眾聲援。資料圖片

■突尼斯2011年示威者指本阿里已「玩完」,掀起阿拉伯之春。

殘酷鎮壓致失敗

本阿里之後,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達菲,還有也門的薩利赫,相繼倒下,合共116年的獨裁統治歲月,因人民力量而終結。有那麼一陣子,獨裁政權走上末路之勢,似是無可阻擋。

家族在埃及、敍利亞都有根源的黎巴嫩作家芒澤指出 ,壓在阿拉伯人心頭的挫敗感終於消失。「一直以來,阿拉伯人彷彿太懶惰太疲憊而沒有起來反抗壓迫,彷彿是因為我們固有的瑕疵才會馴服於獨裁者腳下。」她說:「一個民族齊聲爭取有尊嚴的生活,再沒有比這更動人、更高尚的了。」

2011年2月11日,穆巴拉克宣佈辭職。「那夜我開心得哭了。沒想到埃及人如此勇敢。那刻就像新世代來臨。」芒澤說:「然後到敍利亞。我為埃及而開心,可敍利亞讓我狂喜。上一代人的阿拉伯民族夢似乎終要實現了。」

可是,除了突尼斯這「異數」,各國運動終走向悲慘敗局。備受痛恨的政權倒下,並無民主改革來填補,隨之而來是更混亂的局面。好像埃及人只享短暫民主自治,其後政變奪權的塞西,比穆巴拉克更專橫。敍利亞的巴沙爾甚至熬過來,犧牲38萬人命後繼續掌權。示威運動遭殘酷鎮壓,教派仇恨之火燃起,更令聖戰組織「伊斯蘭國」崛起,為禍全球。敍利亞、也門、利比亞也受戰火嚴重摧殘,民不聊生,民主抱負休提了。阿拉伯之春,到這刻儼如阿拉伯之冬。

■埃及防暴警察在阿拉伯之春示威浪潮中毆打示威者。路透社

「人們已經覺醒」

蘇韋夫相信現在下定論是言之尚早;就算是埃及,也不見得是倒退至2011年前情況。「人們已經覺醒。社會革命也有長足進步,爭取女性和跨性別人士權利已有一定成果。」

芒澤也認為經過阿拉伯之春,「現實的建構」已然改變;人們對領袖、對世界,更重要是對他們自己的看法,都已受到深切影響。「有尊嚴才有自由,這是阿拉伯之春確立了的一課,我們是要把它埋葬掉,還是作為基礎建立更多,還得拭目以待。」去年蘇丹、阿爾及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爆發新一波示威,其實已印證2011年的抗暴精神未死。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