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月前寫過一篇blog,題為〈十年後中環 沒有真香港人〉,經歷過去一個月的種種荒謬,去年8月的預言,恐怕要重新修訂。中共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以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計劃,以「滲沙子」形式在本港各行各業等專業領域,搶佔話事權已非新鮮事;林鄭上月在《施政報告》中,將「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配額由每年1,000名增至2,000名,作用不言而喻。
「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多年來都是「溝淡」港人的工具,去年政治風波中,獲批來港名額增至1.64萬人,按年再升19%,較十年前激增1.5倍。另一邊廂,內地學生來港讀書然後就業安排,雖則未有去年數字,但由2009年獲批名額的3,367個,至2018年的9,206個,增幅接近兩倍。往後通關及正常復課,趨勢不會逆轉。
兩項計劃及安排,目的清楚,就是將內地人打進各行業的中層階級,各自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影響周邊同事的意識形態。如非發生抗爭運動,這類「滲沙子」行動,十年後這班中層會慢慢爬上來,成為集團機構核心骨幹;但將優才計劃配額倍增,似乎「有心人」不想等、不要等、不用等,直接將信得過的「精英」空降至管理層,直接執行任務。
優才計劃自2006年6月推出以來,每年配額維持1,000名。政府指優才計劃一直是吸引世界各地高技術人才或優才來港定居、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渠道;決定增加每年配額,是希望擴充香港人才庫,加強香港的地位。由2007年至2018年,優才計劃獲批簽證宗數介乎200至500多宗,約九成是批予內地人。自稱亞洲國際都會,但配額只傾斜向內地人開放,是國際金融中心,抑或只是大灣區金融中心,大家心裏有數。
去年有874名「優才」獲批,算是最接近每年千名配額,當中內地「精英」佔803人,佔比92%,分屬兩大行業:金融及會計服務 (243位,佔28%),資訊科技及電訊(204倍,佔23%),其餘三大優才落戶行業,分別是法律服務(56位,佔6%)、商業及貿易(54位,佔6%),及建築測量工程及建造(53位,佔6%),五大行業佔近七成,在相關行業的從業者,應該感受至深。入境處數字,截至今年7月,有735宗申請獲配額,當中694宗自內地,佔比進一步增至94%。
既然林鄭將名額倍增,目的亦顯而易見,不要說十年後,五年後的中環,能進入核心位置的,只有新香港人,容不下真香港人。今時今日甘願為當權者做行刑者的,以為肅清刺針或噪音後就能坐享其成,我會叫他們重讀共產黨歷史。
股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