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印關係緊張,不過受到武漢肺炎疫情打擊全球農產品貿易鏈影響,中國正開始進口印度大米,有指這是中國近30年來首次從印度進口大米,令外界懷疑中國的糧食危機恐已加劇。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稻米今年受疫情影響產量緊縮,更有指減幅至少達三成,加上泰國、緬甸與越南等稻米大國遭遇天災,令稻米供應趨向緊絀,中國因而向印度進口大米。印度糧食官員本月1日指,印方開出折扣,稻米每噸報價比其他國家至少便宜30美元(約231港元),目前已與中方簽訂合同。印度自本月至明年2月陸續向中國共出口10萬噸大米,其總價約為3,000萬美元(約2.3億港元)。報道指,這次中國進口的主要是用作製作麵條及釀葡萄酒的米碎。
中國約有六成人口以大米作為主要食糧,每年約消耗1.9億噸。據農業貿易促進中心的統計顯示,去年中國進口的穀物總量為1,791.8萬噸,以重量計算,大麥、玉米、小麥分別佔進口量的頭三位,大米排名第四。以金額計算,泰國的大米進口額為3.5億美元(約27.3億港元)排首位,越南進口金額2.4億美元(約18.7億港元)排名第二,柬埔寨則排在巴基斯坦、緬甸之後,排名第五,涉及金額1.7億美元(約13.2億港元)。
受全球疫情影響,越南今年3月宣佈停止出口大米,柬埔寨4月亦宣佈暫停部份大米出口,這影響中國的大米進口。據印度最大的稻米出口商指:「泰國、緬甸和越南由於大米供應有限,中國最終別無選擇向印度購買」。
中國出現糧食危機的消息近期不時傳出。據農業農村部本月初表示,隨着中國人口數量成長、消費結構升級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趨緊,糧食產需仍要維持「緊平衡」,而疫情也使農產品貿易鏈、供應鏈受衝擊。因此必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農民、農村、農業)工作的首要任務。
中國社科院8月亦發表報告指,中國有可能在2021年至2025年期末出現約1.3億噸糧食缺口,其中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缺口約為2,500萬噸。但經濟學者胡星斗接受本報查詢時指,其實中國用作維持人民溫飽的糧食供應暫不成問題,反而用作動物飼料的糧食供應相對緊張,特別是內地的養豬業,所面對的是廣義糧食危機。他認為中國只要繼續向農民產量提供補助,並保證他們可獲穩定的中等收入,降低他們前往城市工作的意欲,就能處理糧食危機。
《蘋果》記者/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