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當窯爐成了教堂

詠物誌●當窯爐成了教堂

哪家的孩子不哭?這本就是人生最早學會的一門哲學、一堂課。

記者寫周庭聞判囚後抱頭痛哭。她為香港而哭嗎?她應該也為父母因她的非常選擇而承受非常苦難而哭。小妮子說過曾仰目看着母親爬樹修剪的身影而感悟,原來由細到大,努力學習想成為的對象,正是堅強無比的媽媽。未來的日子,這個家庭要更堅強,面對諸行無常。

二創媽媽物件 「想重新認識她」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陶瓷藝術家謝淑婷,跟我分享過關於「母親」的故事。母親,從來是堅強界的KOL。

相信每個人來到世上,第一份收到的禮物都是母親所送贈。謝淑婷是我認識的朋友中,少數活了大半輩子還能保存孩提時伴睡玩偶的人,她那隻珍而重之的絲絨小熊公仔雖已磨蹭得有點殘舊,但年月痕迹反而更令這文物變得罕貴,引發物主與bear bear之間私密關係的浮想聯翩。

謝淑婷回憶,從小就喜歡擺得滿床都是熊仔,會跟它們聊天、攬着睡,彼此消磨無數光陰。她保存的童年回憶,還有當裁縫的媽媽親手做給她的小旗袍。在鼓吹斷捨離的世界,謝淑婷保存的舊物無疑比別人都多,但諷刺的是她媽媽卻患上腦退化症,物在但回憶卻殘酷地一點一滴流失。

「2008年媽媽已完全記不起家人,有時會零碎憶起小時候的事情,講起家鄉話。我便開始用她的衣物創作,一來希望她看到作品能勾起開心回憶;二來是通過她的私人物件創作,我想重新認識媽媽,經歷她的經歷。」謝淑婷回憶,為了到美國留學進修,她過了兩年「捱麵包」的日子:白天當全職老師賺錢,晚上回工作室埋頭創作,結果因為母親突然發病而放棄赴美,留在香港照顧她、進修並教授兒童陶藝班。

2010年,謝淑婷的父親過身,她懷上兒子;兒子出世,母親病重,翌年初離開。「10個月後,我有了女兒。三年內,體驗雙親離開,自己卻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真是感慨萬千。」家庭人數不變,但當中卻經歷了巨變,謝淑婷以作品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同時又以作品鎖住對女兒的感情。

她把女兒其中一個毛公仔「瓷化」,細緻的質感猶在,且變得剛硬易碎,但氣味與顏色則蕩然無存。

瓷化女兒公仔 把回憶封存

她舉辦了一次展覽「時間旅人」,用了一位獨居老人為亡妻留下紀念的搖椅、梳妝枱等等家具,放上卻是將父母遺物轉化成的白瓷帽子、頭箍、手帕、郵票、信封、賀卡、記事本等等。物在人非的空間,定格的是當下。

「有了孩子之後,深深體會生命的循環,做陶瓷時又不同感覺了。」她喜歡毛毛熊,也買了許多熊公仔給女兒,並「瓷化」了部份公仔,把回憶封存,實物可以細緻到看見公仔的質感,柔軟的原物燒掉變得剛硬但易碎,但那隻從小陪伴她的小熊,她怎也不捨得掉進窯爐。

謝淑婷把造陶變成一種處理情感的儀式,窯爐成了她的教堂。最初創作《衫》系列是離開初戀情人後,把舊衣轉化成陶瓷,象徵跟過去道別。就如《天各一方》的歌詞:「有時,激情捉喺手裏面會化為灰燼,反而藏喺心底,可以歷久常新。」

將物件燒掉之後,顏色、氣味蕩然無存,歷久不衰的或許只剩下牢牢回憶,也就是歷史。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