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見雨,見滝,見晴

野人周記●見雨,見滝,見晴

位於群馬、新潟、福島三縣交界的「尾瀨之原(尾瀬ヶ原)」,是日本最大的高山濕原地帶,以尾瀨沼為中心,被燧之岳(燧ヶ岳)、影鶴山、八海山、至佛山(至仏山)、惡澤岳(悪沢岳)、中原山、檜高山等群山環抱,原屬日光國立公園,2007年獨立為尾瀨國立公園。入山口有三個,分別是群馬的沼田口、福島的會津口和新潟的越後口,而會津口又有三個入山地點,海拔1,500米的御池,是其中一個。

御池旅館(御池ロッジ)是家規模不小的旅館,因為有車路抵達,除了服務徒步登山客,一般民眾也會駕車或乘巴士到來度假。我們從檜枝岐村翻過會津駒之岳到來,發覺入住的人客不多,是非假日的緣故?夏天的尾瀨山區經常都下雨,日本氣象廳的天氣預測,通常是蠻準的。

百米飛瀑 氣勢磅礡

果然,午夜過後,雨一直下,接近清晨時,更如傾盆,等到九點仍沒減弱迹象,決定冒雨上路。御池是燧之岳的登山口以及「裏燧林道」的起點,原定計劃登燧之岳往尾瀨之原的路線,雨中泥濘濕滑兼無景可賞,於是改繞北麓環腰山道,也就是裏燧林道。林道穿越一連串的「田代」,日語中「田代」有水田之意,三十萬年前燧之岳火山爆發之時,熔岩堵住了只見川的水流,形成尾瀨沼這個高山湖泊與附近大片濕原,濕原上散落於花叢草甸間一片片鏡子般的水池群落,都有名字:御池田代、姬田代、上田代、橫田代、西田代、天神田代……可惜雨點在「鏡子」上打出圈圈漣漪,沒法映照天空,周邊開放中的野花,小鬼百合、柳蘭、澤桔梗、麒麟草、蝦夷龍膽,滿眼色彩,算是補償。

過了天神田代,傾盆大雨又重來,穿了雨褲亦無濟於事,透濕到底,裏燧橋下,溪水一片泥黃。分岔路口前,左邊接段吉新道直指溫泉區,右邊水淹至腳眼的泥濘小路,繞個大圈,中途卻經過「三条ノ滝」和「平滑ノ滝」兩大瀑布。同行的台灣山友兼路線策劃小杜知我心意,決定走難走的「滝見の道」。泥濘過後,路況崎嶇荒蕪,接着急陡直下溪谷底部,路又再分岔,右轉入「三条ノ滝」觀瀑台,超過一百米落差的飛流,轟隆直下,氣勢磅礡,雨後水勢更浩大,水花迎面襲來,彷彿降在尾瀨的雨水,全都滙集至此,十分壯觀。若非溪水暴漲與雨後濕滑,我應該會忍不住下攀至瀑底,仰觀飛流。

回到分岔口,往溫泉小屋方向走,山路陡升,不久便看見谷底的 「平滑ノ滝」:其實叫「灘」比較貼切,因為基本上是一大片坡度不大的岩面,流水如溜下梯級般,分成十多級,逐級下落。因只能崖上遠眺,有點失望。

三条ノ滝

四季更迭 盡情玩味其中

接回段吉新道,不久便到達赤田代的溫泉區,這裏有兩家可留宿的小屋,元湯山莊在營業,溫泉小屋卻休業中,小區看來有點冷清。一間木寮掛起「無料休憩所」的牌子,原來是由一對年長夫婦主理的鄉村麵店,這類方便旅人、不光顧也不要緊的小店,日本也很常見。我們雖然有帶上乾糧,但也不會白坐,光顧了四碗湯烏冬,配菜是簡單的在地產山菜,有菇類、筍,也有野蕨菜,清淡為主,卻也頗美味。

今天的終點,是尾瀨之原東端的見晴,另一個山屋聚集的小區,路旁一株楓樹開始變色,雖然已是八月下旬,仍是有點太早,但高山氣候,不能用平地標準。烏雲忽然散開,透出藍天,見晴聚落就在不遠處,到見晴便見晴,難道真的如此神奇?

登山,總不想遇着雨天,但雨中的野外,也會看到晴天未必得見的事物。記得電影《日日是好日》原著茶道家森下典子有這樣的一句:「雨天聽雨,下雪觀雪,夏天體驗酷暑,冬天領受刺骨寒風……無論甚麼樣的日子,盡情玩味其中就好。」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