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報道,美國國防部政策委員會(Defense Policy Board)成員更換,前國務卿基辛格和奧爾布賴特出局,同時被撤換的還有一批前高層官員。一口氣連換兩個分別來自共和黨及民主黨、代表兩大國際政治學派的前國務卿確屬罕見。國防部的政策委員會雖非涉及實務工作,但會就美國面對的國家安全威脅定期提供意見。《外交政策》報道說,委員會今年10月曾召開會議,議程包括中央情報局滙報,至於委員會最後提出何種建議或意見,報道並無提及。
就在這次會議後兩個月,政策委員會成員大換班。當中名氣最大首推基辛格,他原是哈佛大學教授,1969年被尼克遜委任為白宮國家安全顧問。任內最為人所知是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為翌年尼克遜訪華鋪路。另一是在巴黎與越共密談越戰停火,為他帶來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在尼克遜政府內部,基辛格當年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時任國務卿羅傑斯慘遭冷待。1972年尼克遜訪華會晤毛澤東,主管外交事務的羅傑斯竟無份參加,便是一例。
基辛格是權力平衡大師,理論重點是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峙下,組織國際聯盟遏制蘇聯。在尼克遜第二任期,基辛格身兼國務卿及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風頭一時無兩。即使尼克遜1974年辭職下台、福特接任入主白宮,基辛格仍可「過戶」福特政府,繼續擔任國務卿直至福特任期完結。基辛格之後離開官場,這卻不代表他離開華府權力中心,1982年成立政治顧問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有華府中人稱,顧問公司客戶名單等於美國大企業名錄,雖然顧問費用不菲,跨國公司主席行政總裁仍爭相一聽他的意見。這門生意大熱,不少退休高官相繼加入,包括前國務卿伊戈伯格、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史考克羅夫特。
奧爾布賴特是克林頓第二任期的國務卿,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年代,曾經師從地緣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布熱津斯基以反蘇聞名,任內全力推動美中建交,延續共和黨前任政府的美中聯手抗蘇戰略。奧爾布賴特在哥大獲得博士學位後,獲布熱津斯基延攬進入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2017年布熱津斯基逝世,奧爾布賴特致悼時指出布熱津斯基着力反蘇、聯中、人權外交。奧爾布賴特任內的最重要外交事件是波斯尼亞戰爭;2001年離開政府後,成立顧問公司Albright Group。
美國政府有着類似國防部政策委員會功能的架構不少,況且也有這種徵詢意見傳統。不分黨派,要問就問,答的也願意提供一己看法。最著名的是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上台未到兩年的民主黨甘迺迪政府面對核戰臨頭,打抑或不打,打是怎樣打,不打是怎樣不打,初時完全沒有頭緒。甘迺迪和弟弟司法部長羅拔甘迺迪急如熱鍋上螞蟻,於是找來50年代初的國務卿艾奇遜問計。艾奇遜答道,以他對蘇聯的認識,美國應先下手為強,轟炸在古巴的蘇聯導彈基地。當然,歷史最後是甘迺迪沒有聽取艾奇遜建議,但美國轉而以封鎖古巴作為對策。
美蘇兩邊拉鋸,之後蘇聯領袖赫魯曉夫向美國連發兩信,美蘇逐漸靠近達成某種協議,包括美國不向古巴發動攻擊,換取蘇聯撤走在古巴的導彈。可是,當年美蘇互不信任,美國如何相信蘇聯會實踐承諾,又或者說,蘇聯如何確信美國「牙齒當金使」,是一個大大的問號。1962年10月28日,甘迺迪親自致電共和黨籍的前總統艾森豪威爾,不恥下問這位二戰英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有這次對話錄音,如果不看發言者是誰,可能還以為是學生向老師請益的一次對話。
甘迺迪先是問候艾森豪威爾:「將軍,你好嗎?」艾森豪威爾答道:「相當好,謝謝」。甘迺迪迅速轉入正題:「將軍,我正想向你補充事件的最新情況,因為我知道你關心此事」。甘迺迪這個電話,是問美國以不攻打古巴換取蘇聯撤導彈這個交易是否合算。艾森豪威爾二戰年代是盟軍歐洲戰場最高統帥,1953年入主白宮八年,1961年由甘迺迪取而代之。甘迺迪講了一大段美蘇機密後說:「這樣,我想起,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做」。艾森豪威爾說「當然了,總統」,接着提出一個問題,蘇聯「有沒有提出任何條件?」古巴危機落幕,美蘇從核戰邊緣回到人間,設立兩國熱線,以防一旦誤會導致玉石俱焚。
這種顧問或政策諮詢機制,一直以各種形式留傳至今。克林頓上台後,曾詢尼克遜有關蘇俄對策。尼克遜昔日名譽掃地出門離開白宮,想不到以這種形式重回美國權力中心。今次國防部政策委員會換人,97歲的基辛格與83歲的奧爾布賴特雙雙出局,有指古稀之年來回華府舟車勞頓頗為吃力,不過,基辛格的權力平衡與奧爾布賴特的地緣戰略,是否都來到退出美國戰略舞台的時候。對於國際政治以及全球戰略來說,二人退隱所代表的訊號為何,是各國戰略專家此刻長考苦思的原因。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