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當地時間周三,眾議院一致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待總統特朗普簽署便告正式生效;法案條文甚辣,其中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要證明自己不受其他政府控制,並須披露企業董事局內有否共產黨員,矛頭直指中概股。
美國眾議院周三採用簡易表決程序審議《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即限制眾議員辯論及不准修改條文,直接就較早前參議員通過的版本投票;結果法案在眾議院獲一致同意通過。按美國立法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再獲美國總統簽署即能生效。路透社報道指出,白宮已表態預期總統特朗普將簽署法案。
在此法案中,有多個條文使中概股很可能難以滿足美國新監管要求,其一是對審計底稿的要求;如果在美上市企業不配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管理委員會(PCAOB)的審查,且其間達連續三年,其證券會被禁止在任何美國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另一條「辣招」,是企業必須證明不受外國政府控制或持有股權。而且,其他條文亦可能對中概股造成不便,包括企業須披露公司董事局成員是否有共產黨成員及他們的姓名,以及需披露由外國政府持有股權比重等。
美國共和黨的眾議員Anthony Gonzalez在會上發言,指PCAOB與外國相關機構多年來密切合作,聯合審查在美上市公司,卻未獲中國、法國和比利時等少數司法管轄區類似的協議,並點名中國迴避有關審計要求,令PCAOB無法審查中國與香港企業;法案可防止有關企業利用美國資本市場時避開審查,否則對投資者不公及有危險。
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10月發佈了一份文件,顯示在紐交所等美國三大交易所上市的中資公司達217間,其中13間為國企,總市值2.2萬億美元(約17.05萬億港元)。PCAOB數據則顯示,截至今年7月1日,共被250間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阻礙進行監管,當中來自中國的公司佔227間或逾九成。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分析指出,有關法案生效後,中概股夾在中美監管需求之間,要麼更換審計事務所,交由美國機構進行審計;要麼接受中美兩邊的審計要求,但會推高審計成本。若在審計層面無法折衷,則要另覓他地上市,預料市場對中概股集體退市的憂慮會上升。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在現實層面,中國共產黨在內地就是一切,而共產黨只信黨委,靠黨委在各機構保護執行權和進行監察;有時一些企業的重大決定,可能就是其內的黨委書記決定。更重要的是,除黨委外政權仍有許多途徑能控制企業,因此劉銳紹認為,如果美國有意透過立例加緊監管中概股,一定能達到目的,惟問題在於美國股市並非中資唯一獲取融資的渠道,預料單是這個法案無法有效打擊中國經濟。
過往案例顯示,不一定限於由中國政府直接控股的企業,才會被美國視為受中國政府控制;例如華為和海康威視,名義上是民營企業,卻因被美國認定受解放軍控制,近月已遭到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