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發表後在記者會及電台phone in,林鄭話自己「從來唔會以市民歡喜我定唔歡喜我」作為施政宗旨,更指「已經唔係好關注呢啲(民望)數字」。至於泛民反對派離開議會,林鄭指多元的立法會監督政府是正常及理想,但「做唔到唔係我哋問題。」她續指,除憲制功能,立法會亦要配合政府施政,但相關功能未能發揮,形容「會又唔開、長期拉布、主席又選唔到。」總之一切都係人家的錯。至於被問到點解唔感謝香港人,她說沒有多少香港人在自己身邊。林鄭簡直就是得罪人的「天才」,若非香港畸形政制,以她的性格及政治溝通能力,即使做個「譚仔阿姐」,也會因為得罪同事及客人而被炒魷。
政客是一份專業的工作,猶如歌星、運動員,多少也需要showmanship,不是賣弄自己如何如何叻,或者「好打過超人」。今日介紹本關於專業政治的作品,是Philip Seargeant的《The Art of Political Storytelling: Why Stories Win Votes in Post-truths Politics》,中文版《當政客都在說故事》。為何經常記錯東西講錯事實的列根總統,被稱讚是「偉大的溝通者」?四年前的特朗普,為何能以素人身份打敗精英政客希拉莉?民主黨新星素人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 AOC)兩年前選國會時怎樣說服大眾支持她?英國脫歐宣傳運動怎會成功?
作者認為重點是懂得「講古」,將自己變成戲劇結構敍事模式的主角。「戲劇結構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敍事模型,不僅運作於戲劇和小說之中,也適用於政治說服。」
這些敍事方式不能完全憑空創造,而是要度身訂做:例如英國首相約翰遜口不擇言,作者認為因為他知道選民厭倦了一般政治人物含蓄、模稜兩可的說話方式,反而更喜歡那些有話直說的人,即使偶爾會冒犯某些人。他正是跟隨希臘人所說「性格決定命運」的理念;去塑造自己的政治生涯。至於更多人喜愛素人挺身而出,扮演英雄的戲劇結構,今天已經成為民粹主義政治理念運作的典型手法。民主黨新星AOC在2018年競選國會議員時發表的宣傳影片中,可以看到完全相同的模式。她在影片旁白中說:「從政並非計劃的一部份。」但是,親眼看到並經歷所屬社群人們的掙扎,使她不得不走上這條路,她創造出一個政治素人的敍事:「單憑她不起眼的身份背景、年輕的新世代、不受既有政治階級常規的束縛,能給華府文化帶來改變」。這種弱勢者帶來改變,早在二○○八年的總統初選,奧巴馬已經用到滾瓜爛熟,他在演講中向美國人努力推銷自己是弱勢者的敍事結構,個人憑着信念、堅持不懈和努力工作,身於美國的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在演講尾聲,提及自己「這個名字古怪的瘦小子,堅信美國這塊土地必有容身之處」。奧巴馬的故事在戲劇結構中,就是那位心地善良的女主角,就算處於劣勢,仍不放棄希望、任勞任怨,最後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
在後真相年代,資訊氾濫,過去做了甚麼好事壞事,眾說紛紜,能將群眾的情感動員起來,才是關鍵,而戲劇的敍事結構,就可以起到這種效果。至於林鄭這類業餘政客,仍然將自己囚禁在中學的班房裏,千方百計得到班主任青睞後,就目空一切,其實根本未入流!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