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在香港說不得了 - 李純恩

倒是在香港說不得了 - 李純恩

這天看左丁山專欄寫朋友介紹他看一本關於舊上海歷史的書,書中寫當年上海租界分治的狀況,左丁山笑言說今時今日在香港說這個似乎政治不正確,可能隨時捱批。此言雖有講笑成份,但也反映了一些香港今日的風聲鶴唳。

我在上海從出世到長大,都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叫「法租界」,那時候雖然天天申討帝國主義侵略罪行,但從民國走過來的老上海,還是會把「法租界」掛在嘴上的,說起路名,也依然會把「淮海路」叫作「霞飛路」,把「瑞金路」叫作「金神父路」,把「思南路」叫作「馬斯南路」,諸如此類,很是順口,也不顧忌。對於從小叫慣新路名的孩子們,因為聽慣了,也不感到混淆,從中還知道了一些本來應該被抹掉的歷史。如果沒有這些老人家唸叨,那孩子們的腦子真被洗刷一新了。即使在最講究革命氣息的年代,人們還是會為一個城市分三六九等的區域,家住以前上海的法租界總是一個像樣的身份象徵,即使那時大部份的人已經很不像樣了。

幾十年過去,到了今天,上海的「法租界」徹底翻身,成了一個提高身份地位的名詞,但凡可以扯上關係的事物,或是住宅,或是餐廳,或一家小咖啡館,一間畫廊,一爿小時裝店,只要跟「法租界」三個字搭上了界,噱頭就好了,身價就高了。於是人們千方百計去尋找「老上海」,真真假假都要弄出點法租界的味道,到了秋天,連鋪在馬路上的法國梧桐樹葉都故意不掃,一地黃葉鋪在從前法租界的人行道上,特別有情調。

如果上海人知道了今天香港可能要批判舊思潮,說不得前朝好話,想必會說一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了。